第2章 周朝的早期統治(2 / 2)

第三個,人心思商朝。這完全是武庚的臆想。帝辛到處用兵,耗費民力財力,早已民怨衝天,哪裏有什麼人心思商?

由此可見,武庚的優勢,都不是優勢。

他的叛亂,完全是算盤打錯了,最後的結果,隻有一種結果:“失敗!”

一個人,知道形勢,固然是智者;但很多自以為智者的人,往往把錯估形勢,以為是掌握了形勢,立即展開了行動。

孰不住,行動得越快,死得越快!

周公非常清楚要滅了武庚的作亂,隻需要聯合一個人就行——薑太公。

於是,周公聯合了薑太公,自己以成王之命率軍東征。

薑太公親臨戰場,輔助周公。

他們再一次返回牧野,殺向朝歌。

武庚親自帶殷商奴隸主貴族瘋狂反撲,負隅頑抗。

最終的結果是武庚、管叔被處死,蔡叔被流放,霍叔遭貶斥。

周公以成王之命封康叔為衛君,建都朝歌;微子為宋君。

他們二人,瓜分了當初武庚、管叔、蔡叔、霍叔的土地。

我們通過這一事,可以知道,周公是個非常厲害的人物。

然後,周公更厲害的,在於治理周朝,鞏固了周朝的統治。

賈誼評價周公說:“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於一身。”

可謂對周公最正確的評價。

孔子也把周公奉為聖人。

周公要是單單滅了武庚,還不足以成為聖人。

他接下來做的幾件事,使得了他成為了超越周文王和周武王的人。

第一件事是完善禮樂。

周公製禮,是周公一生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禮,在周公之前,隻是祭祀的儀式,和治理國家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周公則不然,除了滿足安排祭祀秩序的需要,還根據血緣關係和等級身份,分別製定尊卑之間,長幼之間,親疏之間各自的不同的行為規範。同時,也確定了嫡長子製。

這樣一來,就使得周朝能夠更加穩定的治理,社會也更加安定。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的開篇,就長篇大論禮的重要性。

他說:“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然後,詳細論證禮的重要性,最後結論:“君臣之禮既壞矣,則天下以智力相雄長,遂使聖賢之後為諸侯者,社稷無不泯絕,生民之類糜滅幾盡,豈不哀哉!”

由此可見,這個禮的製定,直接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統治的基礎。

第二件事是施行仁政。

周公先後作了《康誥》《酒誥》《梓材》三篇文告。

三篇的主旨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罰”,基本思想就是安定百姓,不給百姓一個虐殺的形象,處罰要慎重,要依法從事。至於改造陋習:酗酒,一是限製,二是引導,三是區別對待。做為統治者,要勤勉從事,時刻約束自己。

這些思想,直接影響到了儒家的思想,可以說,周公就是孔子的先師。孔子儒家的那一套,就是從周公這裏來的。

周公做了這兩件事,聲望和地位,已經無人能夠撼動。

他攝政六年,十三歲的姬誦,也長到了十九歲。

周公於是還政給周成王。

他在還政之前,作《無逸》,以殷商的滅亡為前車之鑒,告誡成王要先知“稼穡之艱難”,不要縱情於聲色、安逸、遊玩和田獵,這才“還政成王,北麵就臣位”。

也就是說,他是順利還政,不像傳言周成王懷疑周公要篡位,於是周公逃到了“丹陽”。

周公離開之後,有一年秋天,周成王與百官穿戴禮服來到周公的住處,突然發現有一隻用金色絲帶包紮的匣子,成王打開一看,裏麵有周公親筆寫的向先祖禱告的祭詞,當年武王病重,奄奄一息,周公要以自己做人質代替武王去死,周公對武王的一片忠心使成王十分感動。

於是,周成王又召回了周公,消除了兩人之間的隔閡。

這完全就是一個胡扯的故事。

這個故事源於白居易的一首詩,詩曰:“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複誰知?”

以周公的聲望和地位,根本就沒有流言能夠撼動他。

周公還政後第三年,就去世了,葬在了文王的旁邊。

周成王說:“這表示我不敢以周公為臣”。

這話,也代表著周統治者給予周公最高的待遇。而他,也確實承受得起這樣的待遇。

沒有周文王和周武王,可能沒有周朝的建立;沒有周公的話,則沒有周朝八百年的統治,更沒有後世數千年儒家學說的影響。

是以,譽之為聖人,可謂不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