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一些隨筆劄記及野史稗乘,對慈禧的家族、家庭和入宮的情況有種種聳人聽聞、離奇古怪的猜測性說法。這些說法又往往被文學家給以引申和虛構,進行藝術的誇張,編成小說、戲劇及影視,廣為流傳,遂相沿成習,漸成定論。有的說法甚至被曆史學家加以引用,則更使人們深信不疑。如:慈禧入宮是為了報仇雪恨、覆滅滿洲;慈禧家庭十分貧困,她不得不自己上街去買菜;慈禧入宮時為宮女,一曲柔歌被鹹豐帝發現,等等。那麼,慈禧入宮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她的家庭狀況究竟如何,她入宮時的身份確是怎樣,這一連串的問題就擺在了我們的麵前。其實,關於慈禧的許多傳聞都不是信史,的確有澄清的必要。
第一、葉赫那拉
慈禧,姓葉赫那拉氏,是古代海西女真葉赫部的後裔。葉赫部和以努爾哈赤為首的建州部矛盾甚深,經幾十年的爭鬥,努爾哈赤滅掉了葉赫。所以,在近代的筆記和小說中流傳著一種說法,即慈禧當政的目的是為了覆滅努爾哈赤創建的滿洲,以報葉赫先祖的仇恨。據說,當葉赫被努爾哈赤消滅的當時,葉赫的先祖曾發下誓言,一定要報此彌天大恨。其中發誓人和誓詞說法不一,大致有四:
其一是楊吉努(即仰家奴)說。
其二是金台石(即錦台什)說。《慈禧太後演義》道:“臨刑前,金台石厲聲道:‘我生前不能存葉赫,死後有知,定不使葉赫絕種。無論傳下一子一女,總要報仇雪恨。”
其三是布揚古說。《清光緒帝外傳》說:“部長布揚古臨歿憤言曰:‘吾子孫雖存一女子,亦必覆滿洲!’以此祖製宮闈不選葉赫氏。” 《慈禧的一生》就采用了這種說法,隻不過譯成了現代漢語:“葉赫部落的酋長布揚古,曾在臨歿時憤憤然的發過誓,他說:‘我葉赫部落的後裔,隻要留存一名女子,也必覆滅滿清。’因此,努爾哈赤定下祖製,滿清宮闈,絕對不準選葉赫女子。”
其四是無名英雄說。《瀛台泣血記》言:“他用著最後的一口氣,在烈焰中發出極慘厲的聲音來,宣布了他複仇的誓言:‘有一天,葉赫那拉氏的子孫是一定要向努爾哈赤……清室始祖……的子孫算賬的。到那時候,他們就不能不落在我們的手掌裏了。這個報應是他們一定要受到的!’這位葉赫那拉的無名英雄的誓言,從此便深深地印入了每一個滿洲人的腦海裏。而他們這一族的人,從此也就不能再在朝廷上占到重要的地位上了。”
以上四人,即楊吉努、金台石、布揚古和無名英雄的說法,無論是“傳下一子一女”,“雖存一女子”,抑或是留下“葉赫那拉的子孫”,其目的都是要覆滅滿洲,報仇雪恨。既然如此,得出“祖製宮闈不選葉赫氏”的結論,就不足為怪了。
那麼,葉赫與建州的關係究竟如何,先祖是否發下了以上的誓言,確實有“宮闈不選葉赫”的“祖製”嗎?這些問題應該弄清楚了。
葉赫,一作也合,又作野黑。其地望,《東北邊防輯要》載:“葉赫,在吉林西北四百九十裏,即今葉赫驛。康熙時,原任內閣侍讀圖理琛著《異域錄》,自敘始祖在葉赫國時,行高望重,其國主待以賓禮即此。又有葉赫山城,在葉赫城西北三裏內,有子城,明於其地置鎮北關,為互市處,亦稱北關。” 《全遼備考》記:“在開原威遠堡邊門東北九十裏,即所謂北關也。明正統間,置塔山前衛,設指揮等職。” 葉赫的所在地,據今人考證位於吉林省梨樹縣葉赫鄉。而北關在現在開原縣東北的“蓮花”,是明廷與女真貿易之地,俗稱北關葉赫,或簡稱北關。
葉赫,原姓土默特氏,本是蒙古人。後來他們滅掉了扈倫國所屬的納喇部,遂占據了他們的地盤,並改姓納喇氏,即那拉氏。“納蘭(納喇)者,即華言日也。” 納喇,漢語是太陽的意思。後來他們遷居葉赫河(今吉林通河,也稱葉赫河)一帶,故以葉赫為號。
葉赫的始祖名星根達爾漢。星根達爾漢子名席爾克明噶圖。席爾克明噶圖子名齊爾噶尼,明廷授為塔魯木衛都督僉事,正德初年(1506年以後)因多次盜邊被斬於開原市上。正德八年(1513年),齊爾噶尼的兒子褚孔革悔罪歸順,明廷“暫準襲其父職” 。後來褚孔革多次入邊搶掠,哈達酋長王忠在明廷的支持下把褚孔革執殺,奪取朝貢敕書和褚孔革所屬季勒等13寨。葉赫由盛至衰。褚孔革的兒子太杵,太杵的兒子有二,長曰逞家奴(清吉努),次曰仰家奴(楊吉努)。兄弟二人築兩城。故城叫老城,老城由逞家奴居住。仰家奴住在西邊的新城。葉赫開始由衰轉盛,日益強大。他們同為葉赫部的酋長,明朝稱他們為“二奴”。弟弟仰家奴雖然年幼,但更為英勇剽悍、足智多謀,所以又被稱為“楊吉努兄弟” 。努爾哈赤與葉赫的交往是從此時開始的。
葉赫與建州的交往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楊吉努被殺以前,可以稱為雙方和睦相處階段。第二個時期是納林布祿當政到古勒山大戰,可以稱為葉赫主動進攻階段。第三個時期是金台石、布揚古當政到葉赫被消滅,可以稱為建州主動進攻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