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己的知識圈子(20分,以所在的圈子專家級別標準為100分折算)
一些大學教授、培訓教師、記者、演員、作家,他們絕大部分是從自己的知識圈子走向創業成功的。成龍、周星馳等人都是從自己大半生的演藝生涯成功的步入了導演的創業道路;有一些大學教授、培訓師是根據自己在專業知識行業裏的地位和影響力成功地走向了職業培訓業的創業道路,陳安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類似的創業成功的案例還很多。當然也有很多人的創業走向失敗,在演藝圈子裏有不少人依仗自己的充裕的資金開創了餐飲公司,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名氣起到了招攬客戶的作用,但因為與自己的知識圈跨越太大不能有效管理而導致血本無歸的也大有人在。
2.自己的技術圈子(30分,以所在的圈子專家級別標準為100分折算)
在中國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開始大力鼓勵個人創業剛剛開始,一大批專業技術人員從穩定的技術崗位走向了創業的道路,尤其在沿海一帶這樣的例子更是舉不勝舉。一時間,很多建築人才創辦了裝潢公司,建築設計公司;律師創辦了律師事務所;財務人員就創辦財務事務所;服裝師就開服裝店;下崗警察就創辦私人偵探社;廚師就開餐飲店;甚至一些下崗工人做保姆時間做長了也幹出經驗了,幹脆就開個家政公司等等。這樣的例子很多,這也是創業的基礎圈子,一般新型的技術人員創業成功率比較高,技術越是發展到普及程度創業的成功率就越低。在90年代初開廣告公司的基本個個成功,就是因為那時候廣告業技術剛剛興起,而市場的需求卻是遠遠高於市場的供應。而現在步入廣告行業創業的新企業成功率還不到20%。類似的行業如房地產行業、建築行業、網絡行業、餐飲行業、服裝行業、職業中介行業,等等。所以現在在這些熱門行業有一技之長的朋友要創業就需要認真地考量一下自己的其他圈子的資源,隻有在幾個圈子擁有多元化的優勢才能有成功的創業機會。
3.自己的人際圈子(30分,以可利用關係80人計100分折算)
這類圈子裏創業的人成功率一般比較高,而且比較輕鬆;據統計,所謂的暴發戶絕大部分都是屬於這類圈子創業成功的案例。有很多人利用自己的家族地位、關係等優勢結合自己的簡單技能創業而走向成功。
4.自己的經濟圈子(20分,以所創業的行業及擬定規模的最大需要投資款數為100分折算)
沒錢的人用身體和腦子賺錢,有錢的人用錢賺錢。要做一名成功的商人一定要學會用錢賺錢。其實這個圈子創業成功率也是非常高的,但是這個圈子走向創業的卻不是很多,因為很多人在創業的問題上把這個圈子作為附屬條件總是捆綁在其他的圈子上,重點依附於其他的圈子創業,結果導致失敗的比比皆是。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這幾年有一點積蓄想找些投資,自己創業,可是由於技術力量不夠,綜合能力不強而茫然沒有頭緒,即使匆忙走向創業的道路,結果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賠了夫人又折兵。現在有很多的社會金融投資渠道,如股票、資金、國債、高利貸、黃金、房產等等,有很多人利用自己的經濟優勢抓住正確社會投資信息而發家。研究人員發現,利用自己資金投資成功的渠道基本上有2種,第一種是自己創業,利用其他的圈子優勢,又有足夠的資金優勢做為互補,錦上添花,自然成功勝算很高。這種創業的人一定要把握好一個投資比例,就是自己其他圈子的能力與你投入資金的比例是否吻合。第二種就是利用自己的資金優勢參與金融投資,找理財行家幫助理財投資,或者嫁接與別人的投資事業從事融資投資。現在有很多風險投資公司,也有很多風險投資。如果你有錢,不妨就用錢去賺錢,做投資。
組織創業的第一班人馬
對於創業來說,重要的是什麼?第一是人,第二是人,第三還是人。
當你終於艱難地做出了決定,“我要去創業”,而且你已經有了切入市場的產品或者僅僅是一個點子的話,你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建立起一個共同創業的團隊。在矽穀流傳這樣一個“規則”,有兩個哈佛MBA和MIT的博士組成的創業團隊幾乎就是獲得風險投資人青睞的保證。當然這隻是一個故事而已,但是裏麵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優勢互補的創業團隊對於創業的重要性,技術、市嚐融資等各個方麵都需要有一流的合作夥伴才能夠成功。
正在凸顯的創業時代可以肯定不是一個大批出產個人英雄的時代,盡管我們在媒體上已經看到把丁磊等同於網易和把王誌東等同於新浪,但這隻不過是一種吸引注意力和宣傳企業的需要而已。這個創業時代將是一個人類開始合作共存的時代。
建立優勢互補的創業團隊是創業的關鍵。團隊是人力資源的核心,“主內”與“主外”的不同人才,耐心的“總管”和具有戰略眼光的“領袖”,技術與市場兩方麵的人才都是不可偏廢的。創業團隊的組織還要注意個人的性格與看問題的角度,如果一個團隊裏能夠有總能提出建設性意見的建議人員的和一個能不斷地發現問題的批判性的成員,對於創業過程將大有裨益。
作為創業企業核心成員的首席執行官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那就是一定要選擇對項目有熱情的人加入團隊,並且要使所有人在企業初創時就要有每天長時間工作的準備。任何人才,不管他(她)的專業水平多麼高,如果對創業事業的信心不足,將無法適應創業的需求,而這樣一種消極的因素,對創業團隊所有成員產生的負麵影響可能是致命的。創業初期整個團隊可能需要每天16個小時不停地工作,甚至在做夢的時候也會夢見工作。
具體怎樣組建自己的第一個創業團隊呢?當年牛根生的班底全是從伊利拉出來的,但是大多數人沒法成為牛根生。他們要想有自己的創業團隊,隻能拉朋友,攬同事,或者招聘。招聘時需要注意的是對於項目核心技術人員,要舍得花投資,延聘最優秀的專業人才。一個創業企業開始的時候需要在各方麵節儉,但是對於技術人員要舍得投入。曾經就有人說,一個優秀的程序員可以抵得過一百個普通的程序員,對於數量極少的這種人才,應當在薪酬、員工期權等方麵盡可能予以優厚待遇。
企業在創業之初,就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員工考核方案,對員工的工作業績定期進行有效考核。至於考核的方式,采取量化或者麵對麵交流的方式,各有其長,各企業可以參考其實際情況采取不同方式。隻有考核方案還不夠,還要有一個員工能力發展計劃,幫助員工在工作中、企業內部培訓中以及自學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這樣一個發展計劃有時候比豐厚的薪酬更能吸引高素質的員工。
創業初期,創業團隊的成員大都是朋友,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之後,創業團隊都要經過一個痛苦的“洗牌”:或許有的人不能認同理念,或許有的人有其他打算,或許有的人不稱職。事實上即使最富經驗的職業經理人他們最怕的事也是解雇員工。對於創業企業,在創業初期人員變更是很大的問題,即使很難也要換,要有果斷換人和“洗牌”的勇氣。有個辦法,就是堅持一種理念:公司不是私人的,是大家的,不能顧及私情,要出於公心換人,這個道理不一定行得通,但是能否堅持這種理念,決定了能否正確貫徹換人的決策。
創業十大“病症”及療法
一、病名:猶豫症
病征:現時生活較穩定,覺得沒意思和沒新鮮感,有一種創業的衝動,但又怕萬一失敗反而比現在還糟糕。
療法:想清楚自己最願意過什麼生活。如追求穩定,想辦法過得有滋有味就行了,不必自討苦吃去創業;如是想創業,就要有一去不回頭的打算,無論怎麼樣都要熬下去。
二、病名:茫然症
病征:什麼都想做,什麼都可以做,什麼都有困難,無從下手。
療法:想清楚自己最喜歡和最擅長(兩者皆有最好,有其一也行,沒有就先培養一下)什麼,沿這個方向鑽下去就是了,不要跟風,不要看別人,360行,行行能賺錢,關鍵是自己怎麼去賺。
三、病名:多疑症
病征:害怕合作夥伴損害自己的利益,處處防範,搞得不歡而散。
療法:初期為求安心,合作夥伴應在自己熟悉的朋友、同學、同事、親戚中尋找,但以後隻能靠製度和契約保證各方的責權利,因為人會變,感情也會變,變就有不一致的時候,有製度和契約就可以平靜地處理或退出,不會造成兄弟反目、朋友變仇人的情況。因此,合夥協議或公司章程的條文一定要考慮清楚,不要公文化了事。
四、病名:老大症
病征:合作各方都認為自己很強,互相不服氣,都想當董事長或總經理,當不成就處處顯示自己在企業中的影響,達到“不是老大的老大”境界最好,成為“少了我老大就玩不轉了”的人也不錯。
療法:建立“最沒本事的人做老大”的共識,老大隻負責決策和協調,需要真本事的地方由有本事的人完成,如果你自認還有一點本事就別爭當老大了。
五、病名:虛榮症
病征:開張伊始,就要坐大班台,裝修辦公室,請小姐接電話……
療法:先多想想怎麼賺得更多,而不是把錢花掉。
六、病名:急躁症
病征:恨不得一天賺100萬或更多,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
療法:製定半年甚至一年沒錢賺如何堅持下去的計劃。
七、病名:狂妄症
病征:老子天下第一,一出手就驚天動地大手筆。
療法:將狂妄加速進行,再從失敗中得到教訓。
八、病名:消化不良症
病征:每一項生意前景都很好,但現在沒有一樣做好的。
療法:壯士斷臂,集中一點求突破。
九、病名:憂鬱症
病征:憂心忡忡,茶飯不思,不知明天會如何。
療法:與其憂心明天,不如研究明天,一點一滴完善今天,船到橋頭自然直。
十、病名:政治症
病征:思考問題和看問題從政治家角度出發,言行如政府官員或黨派領袖,牟其中是傑出代表,動不動就到了造福全人類的層次。
療法:經常問問自己賺了多少,是如何賺的,能不能賺得更多更長遠,在商言商,以利益為中心,學會做企業人。
職場精英創業的八根軟肋
經驗成熟、機會刺激、逃避壓力、追求自由、回家團聚、改善財務和實現自我等多種因素促成了越來越多的職場精英投入創業大軍。創業場不是職場,由於“精英”這個稱謂等級較高,職場精英創業過程中的軟肋就十分明顯,至少看到軟肋八根。
一、高估能力
精英在職場都創造了不凡業績,贏得了欣賞和掌聲;精英成功於公司提供的平台,這個平台所需要的資源如同僚合作、資金供給、辦公環境等等一應俱全。所以,位置上的成功就會助長盲目他的自信和對自己實際能力的高估。
創業不是守業,很多精英人物都是在企業和平時代進入企業的,企業初創期怎麼熬過來的,根本就沒沾過邊。
二、高估人緣
職場精英成長於某個行業和某個公司,日久天長,肯定累積不少人脈資源如供應商、經銷商、融資商、媒體、員工等等。圈子中的口碑和感召力也是部分精英創業信心的來源之一。
創業是從頭幹,沒有業務利益點把人脈資源聯係起來,即使大家願意幫你也望洋興歎,你的產品和服務是它要的麼?你的工資能養活想追隨你的人麼?他們真會像原來一樣給你墊貨、賒款?你的實力是你原來企業的實力嗎?顯然不是。
原來的人緣不一定是現在的財源。
三、高估資金
創業投入的錢叫資本,你不是資本家,你的資金來源於辛苦攢下來的錢——薪水、獎金、分紅或者有限的籌措,一步不慎、入不敷出時,從哪裏來錢呢?
再高的年薪也叫收入不是資本。
四、積習難改
創業一旦開始,真金白銀的算盤就得自己精打細算。
可是原來大公司大平台的習慣難改:出門打的、住宿帶星級,差旅方麵都算小事,關鍵是投入習慣:寫字樓沒200平米,太掉架子;廣告費每月不投20萬,市場不夠規模;產品不堆滿倉庫,不夠氣量……
原來平台上形成的積習難改,創業之初會像你原來在公司一樣的風光嗎?
五、眼高手低
原來手握千萬雄兵,部門組織齊全,買份雜誌也有秘書和助手下樓,公司給你的身份就不是跑小腿的。
創業一旦開始,跑小腿、下手的事就要親自做了。
可是不習慣,想得很遠很大,小事一概煩惱:每天陪人吃飯、跑客戶、談產品、做企劃,都要親自幹,你手下或者旁邊沒有那麼多職能部門和你協同了。
六、決斷力差
這是最不易讓職場精英悟到的通勃—原先我身居要職,每天簽字部署,不可能不會決斷。
你在公司平台上時,每個預算和計劃都要經過批準,每個創意和想法都要經過論證,你從來就是有限的決策權,所以就形成了有限的決策力。
創業了,大小是個老板,是自己一個人的事,但是總想找人商量商量。好像沒人點頭或者舉手,這個事不能搞或者搞不好,決斷力的問題出現了。
七、自戴鐐銬
終於創業了,我得好好從頭做好,把原來的製度和規則翻出來,一條條對照建立並嚴格執行。
製度和規則都是企業發展的不同時期出現和形成的,不是說經驗沒用,關鍵是在大平台采用規則和條款的工作習慣已經遏製了自己、員工的創造性和發揮性。這些東西無疑是個鐐銬,鎖人的;花錢縮手縮腳可以,衝鋒陷陣就不能帶著鐐銬了。
八、堅持力差
這大概是職場精英創業最大的軟肋,為什麼?您是精英麼!
創業總有不如意時,總有人言可畏時。
遙想當初,下屬簇擁、客戶謙卑、天南海 北、花錢簽單多瀟灑。看如今,汗流浹背、馬去人息寂寞如蟻,雖有進項,風光有限不妖嬈。
咱是精英,再找個求才的東家,年收入保證個一、二十萬。養家糊口還是不愁的,何苦如此呢?
堅持力差,緣於可選項多和耐誘惑力弱。
“職場精英”創業之夢最後囚於“精英”職場之盛名,徹底魂斷藍橋!
精英的創業精神
在今天的中國,創業的方式有3種。第一種方式,通過風險投資。需要有一個好的方案,引進風險投資,能夠完成原始積累,實現創業。第二種方式,做傳統產業。大部分是在跨國公司或者是在一個大公司裏,積累了多年的經驗,對這個行業比較了解,也積累了很多社會的關係和商業的資源,這個時候跳出來創業容易成功。如,一部分人從公司出來,大家集資搞創業;或者外麵有特別因素的時候,有一個企業家願意投資,可能吸引有經驗的人到這裏創業,這種形式比較普遍。第三種方式就是有一個很好的方案,利用有限責任公司、股份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方式,然後籌措資本,尋找股東,然後通過股東能夠獲得經營權,利用獲得的經營權做一些選擇性的創業。
創業者所具備的創業睿智是基於對現實社會環境、經濟環境的充分分析。當今社會的中國有3個很重要的特質,對創業者或是企業管理者都非常重要。當前我國社會有3個特質,第一,經濟處於轉型期,國企占據絕對地位,但改革正進一步深化;第二,經濟高速增長,但城鄉差別、東西差別大;第三,空前激烈,外國大公司開始入駐中國市常
在這個背景下,精英的創業精神首先就要求能創新。在當前中國,創新就是率先模仿。想創業,首先要懂得創新,一個模仿大師,同時也是一個創新大師。一條理想的創新道路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風險最校創新具有一定的冒險性,這是肯定的,但是模仿加本土化的創新,風險的係數就會大大降低。當發現有了一個成熟的市場,看到了這個行業在這個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這時候就可以把成功的市場運作模式拿來,看起來是創新,實際上是模仿。 比如,宅急送1994年年初開始創業,因為當年在日本有一個模式就是“宅急店”,日本的大街小巷都布滿了“宅急店”。中國宅急送首先模仿了日本的“宅急店”,這是一個率先的模仿,在模仿基礎上,結合中國市場經濟的實際情況,又做了一些本土化的創新。當年的宅急送隻是7個人、3輛車,走到今天1.5億資產,1500輛汽車,7000個職工,成為中國快運業民間的第一塊品牌。
實際意義上的創新是解決本土化問題,因為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曆史、所處的經濟環境和體製跟國外往往是不一樣的,真正想把它改造過來是需要很多條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用計劃經濟的餘溫搶占市場經濟的灘頭。回頭來看我國30年的改革開放,有這樣一種做企業的方式,創業者依靠在政府獲得很多人脈關係,“下海”後做成自己的企業。當年陳東升做拍賣公司拿到了中國第一張拍賣執照,做保險公司拿到了第一批保險執照,有這樣的資源就理所當然該成功。所謂計劃經濟餘溫是什麼意思?計劃經濟就是用人脈關係拿到的資源走市場的道路,而且越走越寬闊。但走這樣的路子要謹慎,有的人受官本位思想影響很大,靠市場賺點錢,最後想靠到官上,但是靠垮了,得不償失。所以用計劃經濟的餘溫搶占市場經濟的灘頭,這是個很好的機遇,但是需要有特殊的資本,有了資本還得有頭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的事情。
信奉專業化的思想。企業一定要走專業化的道路,走市場化的道路。現代社會多元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尤其是經濟領域的多元化發展。企業要看到多元化的趨勢,但更要加強自己的專業化水平。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即便是多元化經營的企業,也該在其專屬領域強調專業化發展,否則很容易形成“半瓶油”的尷尬處境,企業也會好景不長。
大事要敢想,小事要一點一點地做。知識分子創業,容易好高騖遠,不能放下身份,不願意一點點做事情。剛開始往往是大了做不了,小的不願意做,實際上就是創業者控製不了企業。不熟悉的業務一定不敢拍板,不敢拍板就證明決策權受到了挑戰。很多人認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當老板就管大事,為什麼還要去管理小的事情?但是,CEO就是親曆親為,而且大事要敢想,小事要一點一點的去做。往往成功者就是既有遠大的理想,同時操作能力又特別強,操作能力不強的老板是不存在的,這種老板也不會被人看好,甚至會被淘汰。因為老板的部下把事情都做好了,就會自己做老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