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塵埃落定(二)(2 / 3)

麵對這樣的超強陣容,孫權不敢怠慢。他以呂範、徐盛、賀齊、全琮在東線對陣曹休;中路以朱桓抵擋曹仁;西路則以剛剛在夷陵之戰中取勝的部隊諸葛瑾、朱然、潘璋等負責防守南郡;至於西線,李異和劉阿的部隊應該早早就撤回了荊州,而和蜀漢交界的夷陵線,仍然由陸遜把守。

劉備聽到曹丕三路伐吳的消息時,肯定氣得拍桌子大罵:頂你個肺!之前老子在夷陵苦撐了四個月你不動,現在老子被打得隻剩下半條命你才出現,你是不是腦袋進水了?還是打算坐收漁翁之利?

但罵歸罵,便宜還是要占的。

劉備決定采取行動,雖然他的部隊在三個月前陣亡了三分之二,所剩無多,但現在東吳左右不能相顧,情勢危急,不趁此機會討回一點利息,這實在有違他做人的風格。

當年八月,劉備將犍為太守李嚴招來永安,並命蜀漢部隊重返巫縣,將壓力灌在夷陵的守軍身上。搞笑的是,劉備還同時寫了封信給陸遜,說:“我聽說現在魏軍已在江陵,我也想重回東方,將軍你說可能嗎?”

相信陸遜收到此信時,臉上肯定泛著冷笑:你的底牌我不用X光都看得一清二楚,想偷雞摸狗?還是回家洗洗睡吧!

他回了封信給劉備,說:“閣下要回東邊逛逛,我沒意見。隻是您的軍隊新破,創傷未複,而且剛剛才派人來我們這邊講和,同時內部也在重建,恐怕一時三刻還動不了身。如果閣下執意要在大敗之餘,再派人過來送死,那我職責所在,一定會熱情款待的。”

劉備畢竟是老油條,當然了解自己部隊的情況,也知道嚇不倒陸遜,隻好接受和平的安排。

當年十月,孫權派使者前來請和,劉備同意,並派太中大夫(官階千石,屬於副部長級的言官)宗瑋前往東吳報訊。十二月,孫權派同樣等級的太中大夫鄭泉再來永安拜訪劉備,雙方總算是恢複了正常邦交。

其實夷陵之戰後究竟是哪一方先派使者求和,雙方各說各話,《蜀書》上說“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但陸遜的信上卻說是蜀方“始求通親”。《江表傳》上記載的更離譜,說劉備先給孫權致信,深刻反省了自己的錯誤,然後請求恢複邦交。

在恢複邦交的過程中,還有一點非常有趣:孫權對劉備稱帝的態度。

由於先前孫權向曹丕臣服,不可能承認劉備的帝位,但現在為了要和蜀漢建交,孫權表示願意讓步,他說:“之前稱劉備政權為‘蜀’,那是因為漢帝還在,現在漢帝已經被廢了,那我看這樣,我們也退一步,稱劉備為‘漢中王’好了。”

孫權雖然讓步,但還是不承認劉備的帝號,隻認他的王號,這樣“漢中王”和孫權的“吳王”才處於對等地位。

另外根據吳人的記載,鄭泉出使蜀漢時,還大剌剌地教訓劉備,說曹家侵淩漢室,劉備自稱為宗室宗親,卻不帶頭反抗,反而自己稱帝,這個不合民意,所以我們不會承認,劉備聽了這話後感到相當慚愧。

上麵的記載是否真實,筆者不作評價,列位隻需看看記載出自何處,心中自會有數。

無論如何,在公元222年年底,劉備在永安宮停下了腳步,他一麵整頓軍隊,一麵觀察魏、吳雙方的激戰。

當時東線曹休跟呂範作戰,東吳方麵表現得相當辛苦;西線麵對曹魏龐大的戰力,諸葛瑾與朱然也應付得頗為吃力。劉備表麵上和孫權和解,內心裏可能還藏著一線希望,在某個適當的時間,他將重返荊州,重獲榮耀。

然而,命運之神終於準備放棄劉備了。

這一天,他發現自己開始拉肚子。

帝星隕落

劉備縱橫天下這麼多年,最大的本錢不是所謂的“仁義道德”,更不是張飛、關羽的勇,以及諸葛亮的智(治),而是他有著一副健壯的好身板兒。

從東北到西南,不同的氣候,不同的飲食,不同的生活習慣,逃亡期間的物質匱乏、風餐露宿,作戰期間的皮肉外傷、化膿感染等等都沒有讓劉備倒下去,並且他一路活到了六十歲。都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話在劉備身上體現得尤為充分。

由於長期以來身體都沒病沒痛,所以劉備在十月左右發現自己出現腹瀉的情況時,心裏也沒太當回事,他照樣接見東吳的使者,和孫權重締和平協議,構思重返東方的計劃。

但這該死的腹瀉非但沒有好轉,還引發了一係列並發症(雜病),一代強人劉備終於被病魔擊倒,從此再也沒有爬起來。

實事求是地講,劉備的死並不算善終,他的病痛到十二月便已經相當嚴重了,但卻一直拖到來年四月才過世。對於一個曾經縱橫天下的梟雄來說,這是一種最沒有尊嚴的死法。

所謂當年,所謂輝煌,所謂叱吒風雲,隻能成為病榻上聊以自慰的往事;所謂梟雄,所謂英傑,所謂霸主,現如今吃喝拉撒都要假手於人;拉肚子拉到脫水不說,因為長期臥床,皮膚上還生滿了褥瘡;最終理智被削平,勇氣被磨去,耐心被耗盡,隻剩下一副虛弱、腐爛、惹人討厭的臭皮囊,簡直是生不如死,怎一個“慘”字了得!

俗話說,“閻王要人三更死,不能留人到五更”。反過來也一樣,閻王要你多受幾天活罪,你想早點來個痛快的,那也是不可能的。

更要命的是,劉備的病痛絕不僅僅是他個人的事,這牽扯到整個蜀漢政權。對於根基尚不穩固的蜀漢政權來說,皇帝生病使其不得不麵對一係列危機,例如:南中地區少數民族的蠢蠢欲動。

然而,令人出乎意料的是,首先出問題的不是少數民族,而是身處政權核心的三蜀地區。

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十二月,漢嘉太守黃元造反。

漢嘉郡位於蜀郡西北邊,在東漢時原本是蜀郡的屬國,在東漢的製度下,“屬國”是和郡、國同等級的地方政府,首長為屬國都尉,有點類似現在的軍事占領區。最初漢武帝設立屬國安置投降的匈奴部落,之後在東北的幽州、西北的涼州與西南的益州都陸續設立屬國,以加強對少數民族的統治。蜀郡屬國是用以安置並鎮壓三襄種夷、青衣道夷、旄牛夷等少數民族的地區,劉備入蜀之後,將蜀郡屬國改為漢嘉郡。

這位有膽子開第一槍的老兄正是漢嘉的太守黃元,此人來路不明,很可能也是劉備的老班底。此人之所以造反,是因為他與諸葛亮一向搞不來,害怕劉備一過世,諸葛亮會對他公報私仇,索性登城自守,不聽成都指揮。

黃元的亂事,隨著劉備病情的加重逐漸擴大。

隔年,蜀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三月,諸葛亮前往永安探視劉備,黃元趁機出兵攻克邛縣,搞得成都小朝廷相當緊張,害怕他出兵攻打成都,或前往南中聯合少數民族據地造反。

在一片驚疑聲中,隻有擔任益州治中從事的楊洪十分冷靜。他看出了黃元真正的意圖,認為此人沒有據地造反的實力,唯一的可能是要順江東下,看看劉備病情如何,如果劉備病情好轉,他便會投降,如果劉備病危,他必向東逃奔至東吳。

黃元的小算盤被楊洪窺破,結果在前往永安的路上遇到政府軍伏擊,兵敗被俘,被送往成都處斬。

如果楊洪的推論屬實,那麼黃元隻不過是個性格衝動、沒啥腦子的小人物而已,他隻不過想去永安見他的老長官最後一麵,為自己討一道保命符罷了。隻是他對諸葛亮的恐懼讓他失去了理智,才會使用兵變這種高難度手段。

從以上的敘述中,不難看出以下幾點:

第一,諸葛亮接班(行政大權,而非皇帝位)在當時已是公認的事實,大家都知道十七歲的劉禪不足以撐起這個新帝國,將來權力一定會掌握在諸葛亮的手中;

第二,劉備和諸葛亮各自有著不同的班底,有一些諸葛亮想要處理的人,則是靠劉備撐腰才能暫時免於受罰;

第三,諸葛亮執法的手段嚴厲,足以令那些有劉備撐腰的家夥感到恐懼。

在筆者的曆史認知中,諸葛亮是一位理性、勤奮、有效率、老練、充滿智慧的政治家,但他獨斷、強勢的施政風格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所以,當諸葛亮的朋友不如當他的敵人,因為即便是敵人,隻要未觸碰那條底線,他便不會把你怎麼樣。但相反的,當他的朋友,不但沒有情麵可講,而且為了避免被人戳脊梁骨,說他護短,有功不一定賞,有過卻一定重罰。

現世很多翻案文章,都熱衷於用負麵角度去描述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翻案過頭的情況相當普遍。

不過,理性地看待這對君臣,我們不難發現,劉備和諸葛亮的確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但這並不妨礙兩人相互信賴。

具體分析如下:

先說劉備,由於他是草莽軍人出身,重感情,重實務,有深厚的個人魅力,所以他喜歡類似魏延這種豪邁、勇武的軍人,對法正的犯忌也隻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而諸葛亮則是由學者、專家轉行當上行政官的,他強調理性、效率、法治,所以他喜歡馬謖、蔣琬、薑維這種有文化涵養、能夠將計劃做得井井有條的行政人才,但隻要有人犯錯,不分親疏,一律依法論斷,馬謖、向朗便是栽在諸葛亮的鐵腕之下的。

打從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以來,劉備和諸葛亮就是憑借著取長補短、優勢互補、相互配合才逐漸建立起蜀漢帝業的,縱使兩人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存在歧義,但這並不妨礙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或是諸葛亮對劉備的忠誠。

書歸正傳。接下來便是曆史上有名的“永安托孤”。

終於走到了最後這一刻,沒有宗室重臣在身旁,元老班底也死得差不多了,劉備明白,眼前這位四十二歲的讀書人,是他唯一可以托付的對象,雖然他可能將這個國家帶往完全不同的方向。

蜀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病重的劉備開始安排身後事,十七歲的太子劉禪毫無懸念地成為帝國的合法繼承人,劉禪的兩個異母弟弟魯王劉永跟梁王劉理年紀都還輕,所以隻能預約未來輔臣的角色。

當然,由誰來當皇帝,蜀漢群臣並不關心,他們的目光隻盯緊皇帝寶座旁邊的那個位置——顧命大臣。

真正的顧命大臣有兩位,分主副,為主的是擔任丞相、錄尚書事、司隸校尉的諸葛亮,為副的則是任尚書令、輔漢將軍、犍為太守的李嚴。

其實諸葛亮和李嚴並受托孤沒啥值得大驚小怪的,諸葛亮也是人,說不定哪天倒黴碰上個天災人禍,因此無論如何都要找個接班人。劉備並沒有挑上他的大舅哥、時任關中都督的吳懿,他之所以選中李嚴,主要還是看中他荊州人的背景,以及李嚴之前在犍為郡鎮壓少數民族的優異表現。劉備以李嚴為中護軍,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作為益州東麵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