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塵埃落定(二)(3 / 3)

在交代後事時,劉備哀婉地告訴諸葛亮:“你的能力比曹丕高十倍,一定能安定我國,成就大業。如果我的兒子可以輔佐,那就輔佐,倘若不行,你便取而代之。”

諸葛亮流淚回答:“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劉備的這段托孤之言,曆來都有正反兩麵的解釋,有人說這是君臣相互信賴的最佳典範,也有人說劉備臨死前還不忘耍心眼兒,迫使諸葛亮不敢動謀篡的念頭。

筆者在這裏就不湊這個熱鬧了,不過翻閱三國史料,類似這樣的托孤,在當時還是滿流行的,孫策托孤張昭跟周瑜、劉表托孤劉備時,都說過類似的話,現在輪到劉備托孤,他這麼說一點都不奇怪。

至於劉禪,這位未來的大漢皇帝,蜀中最高統治者,那年已經十七歲了。不過他顯然是個很低調的孩子,自從被趙雲從孫夫人手上奪回來之後,我們就對他的人生一無所知。

理論上,劉禪應該從成都到永安見他老爸最後一麵,站在病床前聽父親說出臨終遺言,或是身為帝國君主才能夠知曉的國家機密,但史料上並未記載這感人的一幕,我們也不排除劉禪從頭到尾都留鎮成都,沒去永安,劉備最後的吩咐是透過一道遺詔送到劉禪手上這種可能。

說是遺詔,倒更像是一封家書。

開頭劉備先是交代了自己的身體情況(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並告訴劉禪:“我活到六十三歲,已經夠本了,放不下的隻有你們兄弟。聽射援先生說,諸葛丞相最近常常誇獎你的智識和氣量,說你已逐漸成長起來了,果真是這樣,那我還有什麼不放心的?你要繼續努力!”

接著,便說出了那句被後世引用了無數次的名言:“隻要是錯誤,再小也不要犯,隻要是善,即便是小善,也要做(“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要知道,唯有賢德才能服人,你老爸我德行不夠,千萬不要學。你要多讀《漢書》、《禮記》,有空再讀《諸子》、《六韜》、《商君書》等,可以增長知識。我聽說丞相手抄了一套《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但還沒讀過就在路上遺失了,你可以再讓丞相抄一份。”

從這份遺詔中,可以看出劉備是個很注重下一代教育的人(這與他的母親相似)。他給劉禪開出的書單,和當年孫權給呂蒙開的書單相近,包括了史書跟兵書,對於生存在亂世的人來說,政治與軍事是求生的不二法門。

稍有不同的是,劉禪注定要當皇帝,因此劉備的書單中多了《商君書》和《禮記》兩部,前者是法家經典,帝王學的基礎,後者則是儒家製度的闡述。而他著重提到的諸葛亮那些所謂的手抄本,一概是法家經典,由此可見以法家的理論治國,算是劉備與諸葛亮共同的理念。

囑咐完太子,劉備又記掛起另外兩個兒子,魯王劉永跟梁王劉理。這兩個孩子,年紀不詳,總之小於劉禪。劉備在臨終前將劉永叫到床前,吩咐他:“我死了以後,你們要將丞相當成父親對待,好好聽丞相的話。”

交代完這一切後,劉備終於可以瞑目了。

許多與他同一時代的大人物早已化為塵土,在曆史的洪流中安息,如今終於該輪到他了。在彌留之際,他或許會回憶起幽州的漫天風沙、家門口的那棵大桑樹、黃河岸邊萬頭攢動的黃巾難民、許都中送往迎來的高官顯貴、襄陽城內的歌舞升平、長江上的熊熊火光,以及他曾經擁有卻最終失去的親人與夥伴。

這世間,還有什麼值得我留戀的嗎?我父親早亡,家境貧寒,與母親織席販履度日;後黃巾亂世,我趁勢崛起,手下有一批至死不渝的忠誌之士相隨;我雖一生遭遇頗多挫折,最終卻能成就大業!

是啊!還有什麼值得我留戀的嗎?

是啊!生前沉浮榮辱,後世自有人來評說,此生我已無憾!

劉備終於可以瞑目了,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他躲過了無數次死神的召喚,但這次他不準備再逃了。

蜀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二十五日,劉備結束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崩於永安宮,享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

故事並未結束。

身後之事

劉備死後葬於何處略有爭議,有一說認為劉備就葬在白帝城,也有說法是葬在江州,不過依照《三國誌》的記載,劉備四月二十五日過世之後,棺木在五月運回成都,停棺百日之後,在八月下葬城郊的惠陵。

和劉備一同下葬的還有劉禪的生母甘夫人,她於十年前逝於荊州,葬於南郡,劉備過世的前一年才將她遷葬至蜀中。現在劉備也過世了,於是群臣奏請後主劉禪,將夫妻二人合葬,追諡劉備為昭烈皇帝,甘夫人為昭烈皇後。

舊事完結,新時代來臨。

這個新時代,我們可稱其為“後劉備時代”,或是“武侯時代”,更多的人喜歡使用後者。

新任蜀漢帝國皇帝劉禪在成都登基,改年號為建興,以張飛的女兒為皇後,以吳懿的妹妹穆皇後為皇太後。在這位新皇帝的四周,有他老爸所留下來的四大護法(都督),捍衛著他廣大的疆土。

北方:

都督漢中的仍舊是劉備的愛將,漢中太守、鎮北將軍魏延。新皇帝沒有升他的官,而是另賜給他都亭侯的爵位,讓他繼續擔負川北防守的重責大任。在漢中和魏延一起奮鬥的還有國舅吳懿,他仍掛著討逆將軍、關中都督的招牌。

南方:

在牂柯郡的平夷縣(今天貴州懷仁一帶),有劉備親任的庲降都督李恢坐鎮。所謂“庲降都督”,屬於劉備的發明創造,用以鎮壓南中地區,最初由南郡人鄧方擔任,鄧方死後,由南中土著、益州郡籍的李恢接任。在未來南中動蕩的日子裏,此人將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東方:

巴地首府江州,由年輕的巴郡太守、江州都督費觀鎮守。費觀是旅蜀江夏人,他是劉璋的女婿,也是劉備重點拉攏的對象,年紀輕輕就坐到了太守和都督的位置。劉禪即位後,又給了他都亭侯的爵位,並將之前劉璋掛的振威將軍頭銜也賞給了他,使這位三十來歲的將領一下子顯得重要非凡。

至於最東線的永安,則由托孤大臣李嚴以尚書令、中都護的名義負責。新皇帝另外給了李嚴都鄉侯、光祿勳的頭銜,並讓他假節,使李嚴成為川東地區最高軍事長官。

另外獲得重大升遷的將領還有兩位,其中一位便是帥得掉渣,但官運一直很差的趙雲。他在新皇帝手下獲得了跳躍式的重用,從雜號的翊軍將軍直升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另拜永昌亭侯。曾有學者認為,劉備先前之所以一直不升趙雲的官,就是要留給兒子重用,這樣趙雲才會買新皇帝的賬,筆者個人還是蠻喜歡這種說法的。

另外一位獲得升遷的將領,則是低調到有些神秘的陳到,他是劉備的貼身衛隊長,追隨劉備近三十年,一直沒得到像樣的提升,劉禪即位後一口氣把他提拔到護軍、征西將軍的位置,並讓他留在永安,協助李嚴防守。

在以上的這些武將中央,坐鎮的則是諸葛亮和他的內閣班底。

建興元年(劉禪年號),諸葛亮封武鄉侯,揭開了其執政的大幕。他的丞相辦公室正式成立(開府治事),辦公室主任(丞相長史)一職由南陽人王連擔任,此人乃旅蜀荊州人的大佬,很多人都是透過他的介紹而進入政府任職的。負責國家人事的東曹掾則由零陵人蔣琬擔任,廣漢人李邵為西曹掾,主管府內的人事。另外,擔任府中參軍的是馬謖和廖化,閬中人馬忠為門下督,丞相主簿則是南陽人宗預。

這就是“後劉備時代”或“武侯時代”的蜀漢軍政布局,新皇帝、新人事、新將領、新氣象。

當然,還有新危機。

建興元年(公元223年),牂牁太守朱褒起兵造反,益州郡大族雍闓、越嶲夷王高定紛紛響應,雍闓還綁架了益州太守張裔,送給孫權做見麵禮,表示歸附,並發兵攻打最西南方的永昌郡。

孫權也任命劉璋的兒子劉闡為益州刺史,坐鎮於益州和交州交界處,圖謀益州的野心表露無遺。

既然東吳動手,曹魏自然也不可能置身事外。不過這回曹魏不用武鬥,而是改為文攻,幾位名士級的曹魏重臣,如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等紛紛寫信給諸葛亮,闡明“天命人事”,希望諸葛亮能知進退,趁此機會帶領蜀漢歸降曹魏。

諸葛亮讀了這些勸降書,並沒有一一回複,而是以公開信的形式,臭罵了這些人一通,讓天下人見識到了蜀漢新當權者的氣魄。

信的一開頭就把這些名士損了一頓,諸葛亮說:“當年項羽據有中原,也有帝王的樣子,但因為他德行不佳,最終還是失敗了。曹魏今天也是一樣,就算今天不垮,將來也必定會垮,就算將來不垮,也總有垮的一天。你們這幾個老家夥倚老賣老,甘心當偽政府的筆杆子,就像當年陳崇、張竦拍王莽的馬屁一樣,將來也必得報應!”

痛快!

諸葛亮在第二段擴大了攻擊範圍:“當年光武帝以數千老弱殘兵,在昆陽大破王莽四十萬大軍,正所謂‘據道討淫,不在眾寡’。曹操仗著有點小聰明以及數十萬大軍,也隻能救張郃於陽平關,最後卻喪師損眾,铩羽退出漢中,他這才知道自己是撈不著皇位了,所以還沒回到許都就自個兒把自個兒給憋屈死了,留給他那放浪又不爭氣的兒子曹子桓篡位。所以,即便你們這幾個老家夥有蘇秦、張儀的詭辯本事,想要以滔天之詞詆毀先賢,也不過就是賣弄文采、耍筆杆子,大丈夫所不為也!”

淋漓!

最後諸葛亮義正詞嚴道:“軍誡曰:‘萬人必死,橫行天下’,當年軒轅氏以數萬人,便能統治天下,更何況如今我們有數十萬人,‘據正道而臨有罪’,又豈是你們曹魏可比的?”

當真是大義凜然、氣勢恢宏!

在諸葛亮眾多流傳後世的作品中,這篇名為《正議》的公開信,並不能與《出師表》相提並論,但筆者個人卻相當喜歡。《正議》中那大剌剌的反擊態度,尤其最後那一句“據正道而臨有罪”,更是正氣凜然,擲地有聲。或許小說家就是受了這篇文章的影響,才杜撰出“諸葛亮罵死王朗”的經典情節。

未來十五年,諸葛亮都將以這樣的氣勢支撐著蜀漢政權一路走遠。劉備的人生已經落幕,現在是屬於你的時代了,諸葛亮!

此時已是公元223年7月,故事便在這裏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