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張昌穎(1 / 3)

張昌穎,生物化學家、營養學家、醫學教育家,致力於生物化學和醫學的研究和教育60多年,培養了數代生物化學和醫學人才。對學生循循善誘,嚴格要求,言傳身教;他治學嚴謹樸實,結合中國實際,在營養、腫瘤、衰老和白內障多個領域都有貢獻。主編過數部廣泛使用的教材和工具書,創辦了《生物化學》雜誌。

張昌穎,1906年2月14日出生在四川省富順縣鄉間的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是清朝末批考取的秀才,伯父是舉人。父親為人正直公道,熱心社會公益,尤其重視教育事業,兩度無償擔任小學校長。他4歲隨二哥入私塾,後又同班讀小學。他的學習成績遠不如二哥,小學畢業時,父親要他留下管家務。經他多次請求上中學,父親才答應讓他試試。1921年秋,他和二哥一同考入成都高等師範學校附屬中學。讀書機會實在難得,他不敢絲毫懈怠,寒假也不隨二哥回家過年,而留校用功,到學年考試終獲全班第二,二哥是第一。

1923年夏,他考入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這是一所留美預備學校,除了國文、中國曆史和中國地理用漢語講課外,其餘各種課程都用英文課本,用英語講授。英語成績不好,其他科目也就不會好,甚至會不及格而被淘汰。他的英語水平不及來自沿海城市的同學,因此他抓緊時間和機會迎頭追趕。經三四個月,可以應付聽和說,約兩年後讀和寫都遊刃有餘了。

他的身體很弱,在成都時病假累積幾近半年。到清華後他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不過兩年,他不僅身體變好而且運動成績大長,被選入學校足球隊和田徑隊,不久又成為這兩支校隊的主力。到北京後,他的父親再未直接給他寄錢,他雖得到同在北京的大哥不時接濟,不過還常要從出國置裝費中預支學費,經濟相當拮據。這些並未影響他的學習熱情。卻幫助他養成艱苦樸素不怕困難的作風。

清華學校畢業後,他在1929年到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化學係三年級學習。他訂出4年內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的計劃,因此他要在等長的時間裏比別人多選課,暑假也要上課,他把時間完全用在學習與鍛煉身體上。他在1931年春獲學士學位,同年冬又取得碩士學位,到1933年獲哲學博士學位。他在大學和研究生院時成績優秀,先後被選人優秀化學工作者榮譽會(PhiLambdaUpsilonHonorarySociety)和優秀人員榮譽會(SigmaXiHonorarySociety)。他在有機分析名家門下讀博士學位,研究脂肪和糖,同時還在農化係(生物化學係前身)選修一些生物化學課。因為他知道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科有意聘他,他就到農化係主任手下做博士後進修,研究氟在營養上的作用。營養學是20世紀30年代生物化學很活躍的領域。他的工作很好,Hart很賞識他,對他半天的工作付予半個講師的報酬,並準備在他進修完了時聘他為講師,但是他一心要報效祖國,婉言拒絕了。

1934年7月,他放棄了在美國的優越工作和生活條件,應聘為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科助教,在吳憲主任門下工作。張昌穎主要從事營養方麵的研究、蔬菜蛋白質的提出、食品營養成分測定、素膳的影響等。北平淪陷後,他曾兩次提出辭職去後方,但被挽留未成行,直到1941年形勢顯示美日即要交戰,他才獲辭職攜眷經香港回到四川老家,然後隻身到江西受聘為中正醫學院化學係副教授兼主任。1942年到貴州大學化學係任教授,1945年到貴陽醫學院任化學係教授兼主任。在這三所後方大學裏,他講授有機化學和生物化學等課程,並千方百計建立實驗室,為學生開設實驗課。

1946年他回到北平,受聘為北京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教授,與當年的協和醫學院同事劉思職主任再度共事,並在此進行了半個世紀的科研和教學工作。從1947年到1952年之間,他還先後在輔仁大學、北京大學農學院、天津河北醫學院、重慶大學醫學院和哈爾濱醫科大學等校兼任教授。他和劉思職、丁延柳等同事係統編譯了《生物化學名詞草案》,編寫了《生物化學大綱》等書。他主編了1978年和1985年兩個版本的《生物化學》統編教材,主編了《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生物化學》,《英漢生物化學詞典》和《核酸生物化學》等著作。

他剛到北醫就與劉思職相約建設一個培養生物化學人才的基地。他們籌集資金,購買儀器、試劑、圖書,建實驗室,招收研究生和進修生,開展研究工作。在1951年上報的研究計劃中,他有幾項營養方麵的課題,但到“大躍進”時期,在“以任務帶學科”的口號下,他不得不放棄營養學專長專攻腫瘤。那時營養學還被批判為資產階級的東西,實際上也無法研究了。20世紀30年代在北京協和醫學院時,他觀察到素膳大鼠易發白內障,到1978年,他繼續研究白內障發病機製和防治,經十多年努力,在動物模型的建立,預防和治療,發掘中草藥和闡明發病機製上都獲得成果。他的另一項工作——表皮生長因子對原癌基因的調控作用,在1995年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89年他榮獲北京醫科大學桃李獎,1993年獲北京市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