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有很多夢想,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活色生香的生活,但是工作的牽絆讓我沒有時間去嚐試更多的,感覺很困惑。我已接近30歲了,工作穩定,又剛剛生了個大胖兒子,這讓我不敢再邁出探索的腳步。可是我總想創造更美好的生活,又覺得寸步難行,那些想法都快撐爆我的心了。
姐姐,給我出出主意吧,我應該怎樣緩解內心的躁動,我該努力達成什麼樣的人生才能讓自己徹底的寧靜?
這是一個讀者在我博客上的留言,她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問題:如何告別內心的躁動,擁有寧靜的人生?
在這裏我說一段題外話。有段時間我經常去女友S家,那時她的孩子丁丁大約1歲多。女友總說:“我和我老公都覺得你是朋友裏最喜歡丁丁的。”的確,丁丁很喜歡我,每次跟他玩他都特別開心。從這件小事上,我發現的是自己的變化——如今,無論是跟家人、朋友還是孩子相處,“在一起”的品質都發生了改變。
比如,以往回老家跟父母在一起的時候,我會想著北京的事情;在北京的時候,又想著什麼時候可以“逃”回老家;在單位的時候想著家裏的事情,回到家裏又想著單位裏的事情;跟朋友在一起也會身在曹營心在漢……
很多時候,我們跟家人、朋友“在一起”,心卻在別處。這種心不在焉、身心分離讓那些“在一起的時光”,大打折扣。
對於很多人來說,一輩子雖然在一起,但是卻從來沒有真正的在一起過。為什麼呢?在一起的意義是心的共振與交融,如果隻具備表相,而無實質,那就是虛假的。
我們常說“生活在別處”。其實生活一直都在此地,隻有心,會在別處。當“身在此地,心在別處”的時候,也就是所謂的身在曹營心在漢,這是不能活在當下的表現。我們之所以躁動不安、煩惱不斷,都是因為我們身心的分離,不能“守一”。
當身心不是“一”,而是二、三甚至更多的時候,你就生活在“動亂”之中,此時身邊的關係也呈現出“剪不斷,理還亂”的跡象;而當身心“得一”,你就生活在“靜美”之下,此時身邊的關係就呈現出一派和諧美滿的景致。
所以,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觀察自己跟孩子、父母、朋友“在一起”時的感覺、狀態,來判斷自己是否安住於當下,檢驗你是處於“動亂”之中還是活在“靜美”之下。
動則亂,靜則美。動亂與靜美這兩個詞很好地概述了兩種生存、心理狀態。前者是不能活在當下,而後者是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就是身心“合一”,就是隻有現在,沒有過去和未來。正如老子說的,得一則清,得一則寧,得一則靈,得一則生。
的確,“一”是一種能量的聚合、彙總,會形成心想事成的氛圍、環境。
可以說,很多問題的產生是因為我們本末倒置了。
比如上麵那位朋友問:“我該努力達成什麼樣的人生,才能讓自己徹底的寧靜?”這句話的邏輯是,“隻有達成什麼,才能得到徹底的寧靜”。
這是真的嗎?
首先,“徹底的寧靜”存在嗎?顯然不存在。我們的頭腦和情緒都是風吹草動現牛羊的。所有的修持不是為了讓頭腦和情緒“止息”,而是無論它們如何“翻江倒海”,我們可以風雨不動安如山。我們是觀察者,而非隨從。
另外,如果堅信“隻有達成什麼才能得到徹底的寧靜”,就是在祈求外在環境的改變,忽視內在的改變才是最重要的,其實主動權始終都在我們這裏。
“在外在的改變發生之前,需要你內在的改變。你或許該改變你的觀念,重新評估自己的生活,以新的角度觀察事物,從而聚集改變所需要的能量。你想要的外在改變越大,先要作的內在改變也就越大。”
的確,內亂則外亂,內靜則外靜。真正的寧靜隻能來自內心。所以要達成寧靜的人生,還需要我們從質疑自己的念頭開始。
我們要接納自己的躁動,而不是敵視它。這是一個自己與自己“和解”的過程。敵視、抗拒隻會增加躁動的能量,而接納能讓躁動自行消散。
因為“你無法擺脫一樣事物,直到你學會愛它為止”。
平靜:心靈成長的目標
看似簡單的“平靜”,揭示的是我們內在的恐懼議題。
2011年大年三十,我發給朋友們的祝福短信是:過不過年,淡定都在那裏;喜不喜歡,祝福就在這裏。兔年到,淡定、歡喜。讓祝福飛一會兒!
師兄孫虹鋼即刻回複一對聯:前後皆有路淡定為門,裏外都是福清淨得之。
在這個物質追求一馬當先的時代,有多少人關注心靈的成長,把平靜、淡定這樣虛頭八腦的感覺當作成長的目標?
著名主持人白岩鬆說:“當下的時代,平靜的心靈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的確,隻有心靈的成長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長。換句話說,如果物質利益的獲得,不是為了增長我們內心的平安、喜悅,那麼它就失去了根本的要義。
在《活在喜悅中》書裏,心靈導師歐林一語中的:
“成長的一部分,就是學著去創造平靜的感覺,無需依賴任何事情改變成某種特定的樣子,或人們以一種特定的方式對你反應。你要創造內心的平靜,讓它成為你的本來麵目,並有能力將這份感覺給予人及與人分享。”
“讓平靜成為你的本來麵目”,這就是心靈成長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