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跟著老子做女人——做“海量內存”女人(5)(2 / 3)

那天給老媽打電話,問她最近有沒有跟老爸生氣。

老爸老媽風雨同舟五十年,磕磕碰碰五十載。還好那天老媽歡喜地說:“我現在變聰明了,根本不跟你爸生氣了,即使生氣一會就過去了,因為我知道把他氣病了,還不是我倒黴。可惜懂得這個道理太晚了……”

我說:“老媽啊,一點都不晚,很多人一輩子也不見得懂得呢!”

恭喜老媽,不僅“懂得道理”,還能“身體力行”。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很多人一輩子隻有一個立場,那就是“自我的立場”,而且立場堅定。所以在生活中問題多多,且越來越尖銳。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不是獨立於這個世界的,我們與身邊的人、事物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可惜我們往往看不到潛在的“聯係”,而隻看到個人的“得失”。

當我們隻站在“自我的立場”上麵對問題的時候,形成的就是“個體”與“整體”(指除了“你”之外的一切關聯事物)對立的格局,結果自然是很受傷,或者是一敗塗地。

所以遇到問題的時候,要善於換位思考,而多一個角度就多一份自由。

當然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劍拔弩張的時候,怎麼還記得換位思考這樣的教條?所以大多數人的行動隻是“自我意識”的自動反應。而“自我意識”為了尋求安全感,會不斷地在我們的頭腦中塞滿各種各樣的理論、借口,從而讓我們沒有“退一步”的空間和餘地,也就失去了換個角度考慮問題的可能。

可以說,老子整個一部《道德經》就是在教導我們:不能隻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問題,要善於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看問題,還要善於站在整體的立場上去看問題。這是一種全息的世界觀。

正如一行禪師在《與生命相約》中說的那樣:

我們區分“我”和“非我”,仿佛這兩者之間毫無關係似的。我們關心“我”的良好狀態,卻很少考慮所有“非我”的事物是否處於良好狀態。當我們這樣看事物的時候,我們的行為就被建立在錯誤的觀念基礎之上。我們的意識就像一把劍,它將現實切成了碎片,接下來我們的所作所為就仿佛現實的各個碎片之間漠不相關似的。如果我們深入地觀察,我們將會拆除我們的精神範疇之間的藩籬,從而明白“多中有一,一中有多”,也即互攝互入的本質。

的確,萬事萬物都是“互攝互入”的,我們的人生也是“嵌入式”的,而不是孤立、毫無相幹的。任何事物都是由“顯態”(表現出來的)和“隱態”(沒有表現出來的)的因素組成。“看不見”不等於“不存在”;看見的也未必是全部和真相。

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善攝生者”。什麼是“善攝生者”?就是善於攝養生命的人。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道德經·第50章》)

意思是:出世為生,入土為死。天下正常活著的人占三分之一;夭折死去的人占三分之一;人活著卻行走在死亡之路上的人,也占三分之一。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太奢求而踐踏縮短了生命。據說善於攝養生命的人,在陸地行走不會遇見兕牛老虎,入軍作戰也不會為甲兵所傷;兕牛用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士兵用不上他的刀刃,這是何故呢?隻因為這個人不置自己於死地也!

在這裏老子說到三種人:第一種“生之徒”即正常活著、長壽的人。第二種“死之徒”,就是夭折的人;第三種“人之生,動之死地”,就是那些將自己置於死地的人。這些人有什麼特點呢?貪欲太多,傷殘身體,違背了生命的自然性。

依我看,這第三種人還指那些,隻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問題、處理事情,一條道走到黑,身處懸崖而不知勒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