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自我意識太強的人,就像帶刺的玫瑰,常常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痛苦和傷害。因為“自我”是一切痛苦的源頭。
比如這個女友,即使老公真的態度不好,也確實存在無數的可能,可是她隻認準自己認定的那一個,“他就想惹我不高興”,結果勢必造成對立情緒的升級。
我曾自認為自己沒有個性,可能是天秤座的原因吧,用我一個女友的話說:“你一生都在搞平衡。”
上大學的時候,沒有個性,或者溫厚、善良被我看作自己的缺點(而非特點)。那時誰思想前衛、行為偏激我就羨慕誰。所以一直以來,“有個性”就是我的追求。記得那時女同學們不是迷戀瓊瑤就是三毛,我是後者。特立獨行、遺世而獨立的三毛是我的人生榜樣。
現在回想起來,“追求個性”的過程就是“建立自我”的過程,是成長的必經階段。直到你越來越有主見、越來越有個性,此時如果不是見好就收,那麼“主見”就變成了“成見”,“個性”變成了“任性”。它們雖一字之差,卻失之千裏。
從實用角度說,個性太強會得罪人,而得罪人就是傷害自己;從更廣闊的角度看,個性太強,意味著你囚禁了自己。這就好比,“世界如此之大,而你隻看到自己鼻子尖那麼遠”。
2006年出版《姿態穿在身》的時候,搞策劃的朋友釘子說:“你就是大陸的三毛。”我急忙說:“我哪裏敢啊!”他說:“三毛隻寫她身邊的小事,率真而誠懇,你也是。”從這一點說來,的確如此。
其實,那時的我已經漸漸認識到“榜樣”三毛的局限性。
三毛率真不羈的個性令人羨慕,可以說這樣的“個性”成全了三毛,但是同時也害了她。三毛的人生在我看來是:“放”得很好,但“收”之不足。所以這朵“自由行走的花”,盛放過、絢爛過,最後終因陷入自我的泥潭而過早地凋零。
與三毛同輩的另一女作家廖輝英,在三毛死後的紀念文章裏說:“她(三毛)成名之後,一直在舞台之上,光圈之中,眾人矚目。作為一位公眾人物,我很知道她處世的困難,因為讀者要求她的,對她而言,帶著極大勉強的成分在,與真實的三毛,有著相當的距離。”
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經·第9章》)
意思是:老想維持著滿盈,倒不如罷了;老想錘煉使銳利,那便不可長保。金玉滿堂,卻不能自守;富貴驕慢,將自取其咎。功成名就,就該讓身心退下來,這是大自然之道啊!
就我個人而言:40歲之前是從源頭出發,可以用箭頭表示為“→”,這是一個不斷建立完善自我的過程,人生做的是“加法”;而四十歲之後是一個返回源頭的過程,可以用箭頭表示為“←”,這是一個找回遺失的“真我”的過程,人生做的是“減法”。如此一來一回、一加一減就畫出了一個人生圓(歸零)。
可以說,“自我”是僵硬、壓力、緊張、競爭的代名詞,而“真我”是自然、放鬆、寧靜、喜悅的代名詞。所以人生就狀態而言,是從“緊張”到“放鬆”的過程;就本質而言,是從“自我”(小我)到達“真我”(大我)的旅程。
所以,當越來越多的人說“你很有個性”的時候,我發現“此個性”與“彼個性”(大學時所追求的)已經在本質上有所不同了。
大學時追求的個性,是“自我”的代名詞,是標榜自己另類;而現在如果還存在所謂的個性,那是活出真我色彩的結果。“選一種姿態,讓自己活得無可替代!”
此刻,突然想:如果三毛能遇上老子並讀懂老子,是不是會迎來另一片海闊天空呢?
善攝生者:“嵌入式”人生
遇到問題的時候,要善於換位思考,而多一個角度就多一份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