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等到古北口陷落,嚴嵩才知大事不妙,一開始他還想隱瞞,但懷柔告急之後他就知道瞞不住了!
“兵部,兵部!兵部在幹什麼!”嚴嵩怒吼著!
兵部在幹什麼?兵部在忙啊。
兵部在忙什麼?兵部尚書丁汝夔不知道。
“大司馬!”李彥直上前提醒道:“快下令九門戒備!命順天巡按禦史巡備城外!發勤王令號召天下兵馬入京勤王!”
他沒有先跟王上學說然後再由王上學來稟告丁汝夔——這是正常的程序,但在這亂糟糟的時候,誰還顧得這見鬼的程序啊!王上學也沒怪他,丁汝夔更是醒悟過來,慌忙下令!
不幸中的萬幸,明朝的書生中藏著好多懂得兵法的強人,順天巡按禦史王忬就是其中之一,他手底也沒多少能和蒙古人打野戰的部隊,但他當機立斷地幹了一件事情:比蒙古人搶先一步到達白河口,將所有船隻從彼岸移到此岸。蒙古人的先鋒到達這裏以後一時無船可渡,前路被攔住,就隻好暫時轉往別處劫掠去了。王忬的這類行政舉措,為京師的守備工作爭取到了一點時間。
城外王忬在忙碌的時候,宮中也已發出命令,著都禦史商大節領兵守城。都禦史為禦史之首腦,正二品,是國家監察機關督察院的長官,地位與六部尚書相捋,有明一代常以禦史統兵、監軍,都禦史既受命領兵守城,則他的地位便相當於這次京師防禦戰的元帥了。
李彥直亦以丁汝夔之薦,調商大節手下行走,不過職位仍掛在兵部,兵臨城下之際,一切從權,人事任命來得其快無比,李彥直上午還在兵部值班,下午就跑去見商大節。
商大節雖然不懂軍事,還好能聽人言,他帶了包括李彥直在內的幾個新舊部下,急急調集京軍,李彥直捧著丁汝夔給他的京軍冊籍點兵點將,不點還好,這一點,可把京軍的底子都給漏了!
明代因行“衛所製”,軍籍世襲,兵有定籍,屯守兼備,衛所體係龐大複雜,分為直屬皇帝的“親軍京衛”和“五軍都督府”管轄,而中期以後,兵權又大歸於兵部,所以明朝兵部權力之重為曆代之首,可與宋朝之樞密院媲美。
按照朝廷規定的編製,這京軍諸營當有十四五萬人馬,冊籍也有這麼多的名字,可這是商大節一點,才發現隻有四五萬個人頭!
原來自武宗以來,京軍將領多吃空餉,那名單都是虛的!隻有名字沒有兵,朝廷發下了的餉銀都進統兵將領口袋裏去了,所以當日李彥直要求清查京軍冊籍才會遭到京軍將領的一致仇視!
商大節身為監察大員,其實也很理解這種官場貓膩,但這時事到臨頭還是忍不住大呼腐敗!不過,四五萬就四五萬吧,總比沒有好。又急急忙忙閱兵閱將,一閱之下商大節差點從點將台上掉下來——隻見沙場之上擠著一堆堆的老弱病殘,有的畏縮,有的哭泣,有的發抖,原來京師承平日久,王侯、巨宦以及統兵將領都把軍戶當免費民工來用,不但平時不訓練,甚至還克扣他們的軍餉,所以久而久之,軍戶中凡有點本事力量的都別尋生路,隻留下一堆無能無力的可憐人。這哪裏還像軍隊?
李彥直在東南時就見慣了這些場麵,早有心理準備,但京軍的慘狀仍然出乎他的意料,歎息了一聲,對商大節道:“總憲,這些人沒法用!就是兵額足夠,真有十五萬人,趕到戰場上也隻是等著被殺!”
禦史古稱憲台,商大節是以左都禦史領兵,所以李彥直稱他為總憲。
商大節亦感無奈,因道:“若如此,卻當如何?”
“朝中無人,則求諸於野!”李彥直道:“京師百萬人口,內中必有強悍之輩,若以兵法統禦之,或可應旦夕之變。”
商大節想了想說:“這事得和大司馬商量一下,你先回兵部請命,若那邊準許你就行事。我在這裏盡力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