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三十九 大權(2 / 3)

朱載垕連連點頭,說:“那挺好啊!丁尚書是兵部尚書,一定懂兵法,如今正當用兵之際,有他入內閣幫忙,平定胡馬倭寇、迎回父皇便指日可待了。”

李本聽到這裏,心中忽然有些不安起來,但丁汝夔是兵部尚書,離宰相隻有半步之遙,腳抬一抬就能邁進內閣了,能否進來隻看一個機會而已。首輔建議、監國點頭,丁汝夔又本有功勞,大臣廷議之後誰也提不出反對的意見來,且內閣眼下隻有兩個人,實在有些不穩定,所以便無人反對,丁汝夔入閣的事情就這麼成了!

明代六部尚書中以吏部、兵部權力最重,丁汝夔又有戰功在身,李本卻庸庸碌碌,一直沒什麼大功勞可言,所以李本入閣雖早,但丁汝夔入閣之後,李本反而要讓他一肩了!

丁汝夔入閣之後也解除了部任,又與徐階商量,命張經接任兵部尚書。張經是福建侯官人,算是李彥直的老鄉。剛好這時戶部尚書以年老上奏請求致仕,內閣便準了,卻讓方鈍從南京戶部尚書轉為北京戶部尚書,方鈍人在北京都還沒動呢,就從南京戶部尚書這個閑職,一轉變成大明帝國的財神了。

跟著內閣卻又讓王上學轉任都察院左都禦史,做了禦史言官們的頭頭。

這幾個接連而來的職位調動雖然稍顯頻密,但戰後論功之際,在程序上卻也屬正常,然而官場的老油條們卻都嗅出了大變的味道來!

而身處其間的李本更是坐立不安!徐階提出的這幾個職位變動,也都知會過他,李本也挑不出什麼毛病來,然而這幾個人每上來一個,李本便覺得自己被擠開了一步,離權力中心遠了一步!到得後來,廷議時是丁汝夔、方鈍、歐陽德、王上學等濟濟一堂,都擁簇著徐階,而李本卻被拋棄在角落裏無人問津了!

這些變動,竟然在兩日之內就完成了,和這次官場大變仿佛沒什麼聯係的李彥直坐在家裏,看著風啟在“歐陽德、丁汝夔、張經、王上學、方鈍”等一個個的人名後麵打勾,上去了一個人,就打一個勾,等王上學當上了左都禦史以後,李彥直才笑道:“差不多了!”

就在當天,刑部主事董傳策上書,請監國裕王登基稱帝,以正國本,以安天下!

話說,擁立皇帝登基,關他一個刑部主事什麼事?不過明朝的規矩,六部主事官員也是有資格議政,所以董傳策就上了這道奏疏。他這奏疏一上,天下人就都明白了:首輔徐閣老在表態了啊!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董傳策是鬆江府人,是徐階的老鄉!

在同一天,行人王宗茂也上表請裕王稱帝,行人在北京也是個芝麻綠豆官,不過這王宗茂乃是徐階的門生,同時又是嘉靖二十六年的進士,是李彥直的同學!

這下事情就完全明了了!

禦史們看看他們的頂頭上司、左都禦史王上學的臉色,忽然就積極起來,潑墨起草,紛紛請裕王稱帝!聽到風聲後,兵科、戶科、禮科的給事中也動了起來,他們一動,刑科、工科、吏科的同僚便不甘人後!

再跟著,京城九門、居庸關駐軍、天津駐軍的有功兵將,並五軍都督府左右都督,也都泣血飛奏,求裕王趕緊登基稱帝,否則“軍心不安、民心不穩、四夷不服、天下危矣!”

如今嘉靖不在,裕王監國,其實也沒多少人敢公開反對新皇登基,大部分人其實都持觀望態度,想要“等等”!可徐階將態度一亮出來,而幾個實權派人物又分明都站到了他那邊去!像李本這種“持重派”已經毫無還手之力!那這群中間派再不表態就不行了!再不上表,等到新皇登基,那時候秋後算賬起來,不擁護的人都得倒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