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王直沒名沒份地就進了京,因此他在北京城為所欲為都隻是胡鬧,他控製了京城各衙門大小官員的性命,卻沒法發揮各大小衙門的權力,以至於北京城在他手中成了一部癱瘓的機器。
成熟的文官政治就是如此,你要想充分地發揮它的力量,就得依足了它的規則來辦事。既有規矩,便有約束,盡管李彥直已與徐階裏應外合,一將一相,又得到了朱載垕的充分信任,名分與權勢都很足了,可辦起事情來還是得考慮到各方麵的反應。
蔣逸凡擬那個條陳隻花了不到半個時辰,經過李彥直與徐階的兩輪修改,然後內閣呈上,朱載垕命掌印太監蓋印發回來,跟著兵部、戶部、禮部三部複議,同時發了邸報,由朝廷大臣公論。
幾個來回下來,三天就過去了。
東海的事情雖急,可李彥直也沒辦法。你要享受中央集權政府的好處,就得忍受它的壞處!心急或者蠻幹隻會讓事情適得其反!在大明,無論是皇帝還是首輔都沒法獨裁專斷,更別說李彥直了。這些國家大事,並非李彥直說一句好,徐階支持,朱載垕讚成就能馬上執行的。
複議和公論的這三天裏,有大臣上書讚成的,也有大臣上書反對的,最後徐階才召集內閣大臣,並吏部、兵部、戶部、禮部尚書侍郎,以及督察院左都禦史,兵科給事中、戶科給事中等,以及這幾日裏上書的臣工裏言之有物者,在朱載垕麵前廷議。
這時兵部、戶部、都察院都和徐階、李彥直同心,吏部尚書李默也算識時務,何況派李彥直南下平寇,卻也是人盡其才!最後徐階強勢拍板,這事就這麼定了!
按大明兵製,軍隊係統設有兵部以下和五軍都督府,兵部與五軍都督府都聽命於皇帝,五軍都督府有統兵權而無調兵權,兵部擁有調兵權而無統兵權,兩大部門相互節製又互不統屬。
此次廷議乃是決定在五軍都督府之外再設立權海軍都督府——在都督府前麵再加一個“權”字,那實在還是有些底氣不足。五軍都督府有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銜,都督同知為從一品。這海軍都督府衙門的最高長官則隻是從一品,比五軍都督府左右都督矮了半級。
雖然在議定開府之前,群臣就已經知道這個海軍都督是要讓李彥直做的,這時卻還是按規矩來,經過一輪廷推,最後才把李彥直給推了出來,由魏國公徐鵬舉在京為左都督,李彥直出外為右都督,統領南北海軍,迎聖剿匪期間,轄天津、上海、金州、威海、平壤、濟州、寧波、琉球、澎湖、南海等十衛,主管上海、寧波、泉州三市舶司,籌組南北海軍,一切海關事務、海外事務,許便宜行事。
除軍職之外,李彥直又領右都禦使銜,負責清點南直隸(今江蘇安徽)以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商稅。都禦史為監察部門首腦,一出京城那就是欽差大人了。原來新任戶部尚書方鈍怕市舶司“那點”收入沒法支撐李彥直的建軍、養軍費用,因此建議把南直隸以及南方三省的商稅也都輸往海軍都督衙門,供李彥直使用!
明朝的商稅,輕得讓後人沒法相信!整個大明帝國的商業稅收常例不過十幾萬兩!所以南直隸加上浙閩贛三省的那“幾萬兩銀子”的商稅方鈍說要輸往海軍都督府衙門做建軍之用,不但內閣沒有反對,就連言官們也沒多大的意見!
李彥直受命之後便第一時間趕到天津,開衙點將,並過問所轄諸衛所的近況,諸衛所都報平安,內中卻有金州衛道:“近來似有倭寇犯境,駐紮在長生島一帶。” 這句話他本來不想說,但聽說這個新任的都督精通海情,又即將出海,恐怕這事瞞不過,就隻好先報上了。
李彥直眉頭一皺,怒道:“倭寇犯境,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什麼叫似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