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企業史,企業家落馬無數,而喊冤申屈之聲不絕於耳。細細品讀這些案例,會發現一個很奇異而很少為人關注到的事實:一些被定罪的企業家往往犯事於東,卻獲罪於西,竟活生生有一個“法罪錯位”的現象。
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管金生一案,很讓人印象深刻。
1995年,中國最大的證券公司萬國證券的總經理管金生一手導演了一場大災難。當時,國債期貨市場最大的一個懸念是1992年發行的三年期國債券會不會加息。這期代號為“327”的國債規模有240億元,將在當年6月到期,它9.5%的票麵利息加保值補貼率,每百元債券到期應兌付132元,而此時在市場上的流通價為148元上下。當時,銀行的儲蓄利率為
12.24%,市場普遍認為“327”國債的回報太低了,因此有消息稱,財政部可能要提高“327”國債的利率。但是管金生不這麼看。他認為目前的宏觀局麵是投資過熱,中央不可能從國庫中拿出額外的錢來補貼。於是,他下令萬國做空“327”國債。
然而,這次他竟賭錯了。2月23日,財政部宣布提高利率,“327”國債將以148.5元兌付。
消息一經核實,“327”國債的市價就開始一路上漲。管金生手中握有大筆“327”國債期貨合同,每上漲1元,就意味著他將賠進10多億元。被逼到死角的管金生急紅了眼。他下令,不惜一切代價必須把價格打回去,萬國證券在市場上不斷放單,多空雙方發生慘烈的絞殺戰,市場上一派血雨腥風。到收盤前的最後7分鍾,已經失去理智的管金生孤注一擲,共砸出2112億元的賣單,硬是把價位打落到147.4元。
管金生的瘋狂舉動,終於讓管理當局無法容忍。在這一天的攻防中,萬國放出上千億元的賣單,這至少需要100億元的保證金,它顯然不可能有那麼多的資本保證,毫無顧忌的違規操作幾乎是鐵板釘釘的事。當晚,上海證券交易所受命宣布,16點22分13秒——也就是管金生用天單壓盤的那一刻——之後的交易是異常的,此後的所有“327”國債交易均無效。試圖虎口奪食的管金生終於被老虎咬住了,當時的局勢是,如果按147.4元的收盤價計算,萬國在“327”國債期貨交易中贏利10多億元,而按上海證券交易所後來的決定,萬國證券則巨虧60億元。
5月19日,管金生被逮捕。他被判處有期徒刑17年。有意思的是,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是因為“327”國債事件而被捕的,但是對他的指控罪名卻是受賄和挪用公款。法院的刑事判決書指控,管金生利用職權,先後3次受賄29.4萬元,此外還挪用公款240萬元供他人進行贏利活動,“犯罪情節特別惡劣”。這位從江西小山村裏走出來的股市梟雄功敗垂成,無語向天。他沒有委托辯護人,也拒絕法院為其指定辯護人。
跟管金生案很類似的,還有另一位“股市教父”的斷罪。
1997年前後,正處在事業巔峰的深圳君安證券公司總裁張國慶開始考慮用MBO的方式完成君安的股權改造。他既是公司的總裁,又是董事會主席,身兼經理人和資本代表兩重角色,自然有製訂規則、雙手互套的便利。經過巧妙安排,以張國慶等若幹高管持有大部分股權的職工持股會變成了君安證券的實際控股股東,持股比例達77%。君安此舉,在金融界引發了大震蕩,管理當局對此頗為不滿。經有關部門審計認定,張國慶涉嫌“侵吞國有資產,將國有資產變相轉入私人名下”。然而,耐人尋味的是,在法庭最終的審判中,張國慶的罪名變成了“虛假注資”和“非法逃彙”,他因此獲刑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