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退其實是退燒(1)(1 / 1)

衰退其實是退燒

我們調低速度是為了結構調整。當我們宣布這個指標(7.5%)以後,許多國家的經濟界、專家學者、新聞媒體都認為,從本質上看這是一個利好消息。

--溫家寶

燥熱的中國經濟終於退燒了。朱鎔基早就斷言經濟必然退燒,提醒說“誰也不必對中國發展放緩感到驚訝”。為什麼不必驚訝?因為朱鎔基有GDP恐高症,一直擔心高增長難以為繼。為什麼擔心增長過高?因為他懂得“靠通貨膨脹來刺激經濟發展是‘飲鴆止渴’”,“通貨膨脹對經濟發展隻有害沒有利”(朱鎔基語)。你還別說,不知你發現沒有,朱鎔基掌控經濟那些年,他總是在降溫撤火,很少去添柴助燃,隻是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對付過1997年的東亞金融危機。那幾年,啟動房地產和汽車作為新增長點,為經濟加溫的建言不絕於耳,他始終不為所動。也正因為如此,14年後的他才有了批評房地產和汽車政策出錯的底氣,不是嗎?

鄧小平也說過,經濟“不能天天搞高潮”。他認為:“7%的速度並不低。速度過高,帶來的問題不少,對改革和社會風氣也有不利影響,還是穩妥一點好。”由此可見,經濟退燒並不是壞事,你不必害怕衰退,道理不是“失衡的複蘇也好過平衡的衰退”那樣的。經濟2007年已經燒開了鍋,冒了泡,出台了“防過熱、防通脹”的“雙防”方針,可不旋踵又怕它退燒。4+18萬億的投藥,也即4萬億財政投入加18萬億信貸投放,就是防止退燒的激素療法。

國內當下,雖說最過剩的產能是房子,其實更過剩的產能非貨幣莫屬。GDP原本表示一國土地、勞動、資本的年產出,在我國卻發生了變異,變為貨幣供應量帶動的貨幣交易值。GDP為什麼會發生這種變異?因為大量實物產出輸出到了國外,而在“外彙占款”名義下的印錢購彙卻把貨幣留在了國內。連續多年的印錢購彙推動了印錢投資,貨幣泡沫早已製造出資產泡沫了--失控的房地產與政府基建被稱為“泡沫雙雄”(陳誌武語)。這兩個舉世無雙的巨型泡沫極富粘性,它們一天不破,像癌腫那樣就會每天狂吸營養,致使市場嬴弱失血。全國房地產貸款餘額11.32萬億,幾乎是製造業中長期貸款6.31萬億的兩倍。資產泡沫不是“過大而不能破”,而是過大你供養不起,不擠破它會耗幹你的。難以擺脫的滯脹就是一種供養泡沫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