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力透支,大病來襲,身體會發出預警。其實,任何生物體係都有預警本能,譬如動物,就能比人類更早感知危險。因而,在地震、火山爆發或海嘯災難中,動物比人類更會避險,更能保命。按理說,統計信息、會計審計、律師等,都是專司企業與市場體係的預警功能的。美國的3大評級機構,像監護病人的醫生一樣,隨時都會發出市場預警。國內目前沒有中立的評級機構,像是軍隊沒有哨兵,病人缺了監控一樣。西諺說,人生離不開三種人:高明的醫生、睿智的教師和誠實的會計。實話實說吧,這三種人,在國內像大熊貓一樣稀缺。由於“自我利益會以巧妙的方式蒙蔽我們的雙眼”(帕斯卡爾語),沒有獨立的評級機構能隨時發出預警,因而,國內經濟的病情真相,往往被報喜不報憂的官媒掩蓋了起來。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市場真相,往往被“商業秘密”的遁詞藏在熱氣騰騰的表象背後了。譬如遊客看到的,是浦東陸家嘴那群高聳入雲的靚樓。投資人賬麵上記載的,也是升值的固定資產。然而預警機構調查的,卻是寫字樓的高空置率,低收益率。陸家嘴有10萬金融從業人員,而已建成的寫字樓有100多幢,總建築麵積有1千多萬平米。你算一算看,10萬人分攤到1千多萬平米的樓裏,每一層樓裏是不是隻有一兩個白領在寫字?別說寫字了,他們在樓裏翻著跟頭跳舞,怕都很寬綽吧?又譬如,國內高速公路通車裏程10年增長了7倍,可喜可賀。但“在出行需求小,建設規模大的產能過剩之下,多數路線的通車量嚴重不足,投資回收遙遙無期。”(見《中科院地理所報告》)
高鐵帶給遊客的,無疑是拉風的快感。但內部卻爆料出衛生間采購的腐敗--一個紙巾盒過千元,一個感應水閥過萬元,你信不信?遊客看到的,是臨街舊樓被粉飾一新;而住戶抱怨的卻是,煤氣罐還得扛上樓。比如食客看到的,是小吃店牌匾更換一新;而老板煩惱的卻是,還得燒蜂窩煤。又比如,4+18萬億開啟了前期施工,但施工方遇到的是追討欠款、二期停工。投資方呢?投資方遇到的是還本付息高峰:僅4萬億財政投入,2012、2013兩年就需還本付息4.6萬億。繼雲南公路、上海城投和長沙公路等債務“展期”之後,11個省級政府的融資平台也開始“展期”支付301億利息了。對所謂的“展期”,你會說,拖欠債務不就是債務違約嘛;而當事人的回應則是,“展期”不算違約,展期是借貸雙方又簽約了--逾期不付息更不還本的欠債不還,就這樣自欺欺人地變成了繼續履約。繼續履什麼約?履行欠債不還的合約!假象背後,真相到底是什麼?真相是“房地產泡沫一破裂,金融危機馬上就會來”(茅於軾語),債務違約的多米諾骨牌一旦被推倒,市場馬上就臨近了“明斯基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