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病態渴求”
我現在最擔心的是經濟過熱。我搞了50多年經濟工作,我能深刻體會到我國的這種“綜合症”,日子稍微剛好過一點,就搞浮誇的作風,盲目的自滿,莫名其妙的折騰,無知的決策。
--朱鎔基
誰都知道,國內的經濟過熱,是個久治不愈的曆史頑症,原本就不是與次貸危機並發的急症。投資發燒,像是中國人喝上癮的那瓶老白幹,不是西方人喝的馬爹利。如果把馬爹利拿來當老白幹喝,顯然不對胃口;就如2008年,國內開出了與次貸危機相同的藥方,顯然藥不對症。朱鎔基說他搞了50多年經濟工作,最擔心我國的經濟過熱綜合症。為什麼總是過熱?因為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是個老毛病。
發展是硬道理,被簡化成了增長是硬道理。於是,許多人迷信增長,以為增長能解決一切問題。其實,增長並不會自動帶來公平與均衡發展,所以,要破除增長能解決一切問題的迷信。“經濟增長本身不能成為目標,而應該把人的福利、人的尊嚴、人的完善作為最終的目標”(加爾布雷斯語)。“既有增長,又有公平,才是經濟發展”(威爾伯語)。因此,把發展是硬道理,簡單地理解為增長是硬道理,以增長替代發展,隻追求GDP,隻追求以物為本,絕不是科學發展。
堅持人是發展的目的,就不能鼓吹把人當成手段的“人口紅利論”。國內的經濟增長,跟“人口紅利”其實是一個路數:重數量不重品質。人多最重要,人活得是否幸福快樂不那麼重要,不就是“人口紅利”嗎?所謂“人口紅利”,說穿了,就是指低工資、低福利與低人權這“三低”。我們在肉體安頓與生命繁衍上的錯誤,就是傾向於多生。所導致的生命貶值,負麵的生存競爭與人權低下,都與“人口紅利”有關。刺耳的“人口飼養場”,是劍橋經濟學家形容中國、印度人口爆炸、生態退化的用語。他們認為,借助工業化與城市化,中國、印度也能養活巨量人口,但生態環境退化得像個“人口飼養場”,人喪失了生活在自然中的樂趣。當然了,樂趣還在其次,僅空氣、水、土壤與食物的汙染,已使國內成為地球上不大適宜人類居住的一片區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