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產生美感。中國經濟的高增長,被隔海遙望的外部世界當成了神奇故事與宏大敘事,然而“上海和北京的發展不能代表整個全國”(溫家寶語)。金字塔式的資源集權結構,派生出國富民窮、城富鄉窮、上富下窮甚至官富民窮的格局。這就像沿街的高樓大廈,有意無意地遮蔽了背後的窮街陋巷一樣,艱辛困苦的大眾民生,被遮蔽在樓高車快之後。買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學甚至吃不起肉的弱勢群體,被遮蔽在包裝絢麗的麵子工程之後。正如朱鎔基早就抨擊的:“一方麵職工拿不到工資,農民窮得要命;另一方麵,到處要建大城市,大搞國際化都市,高樓林立,都是為有錢人服務的。”
一場財富膨脹的泡沫盛宴,隻有在散席後才能盤點出誰勝誰負。從分配結構看,權力是贏家,市場是輸家;政府是最大贏家,百姓是最大輸家;從產業結構看,銀行業贏了,製造業輸了,農業輸了;從企業看,國企贏了,民企輸了;從遊戲規則看,投機者贏了,投資者輸了;貪腐的潛規則贏了,誠實敬業規則輸了。資本逐利的本性,決定了它“誰贏跟誰走”。前邊所說資本被濫用了,資源被錯配了,都是上述有輸有贏的結果。市場原本就有“1個巨富背後必有500個窮人”的邏輯,因而,8年來的勝負博弈,變成了富者越富、窮者越窮,變成了窮人通脹,富人通縮。8年來的遊戲結局,加劇了財富兩極分化的馬太效應,推高了貧富懸殊的基尼係數,鞏固了一個“強政府,半市場,弱社會”的不良格局。
一聽到有人否認中國模式的存在,我就笑了:明明有個中國模式,怎麼能視而不見呢?我笑我們不能幼稚到變成鴕鳥,用情感判斷替代了事實判斷:不喜歡的東西就當它不存在。明明是你不喜歡這個模式,卻不敢直陳其弊,把頭插進沙堆裏說沒有這個模式。就拿經濟的“中國模式”說吧,國家對於社會有“四重賦斂”,明擺著是個舉世無雙的模式嘛。什麼叫四重賦斂?四重,直說是四遍。賦斂,直說是收錢。四重賦斂,是說國家收了社會四遍錢。收稅一遍,收費又是一遍;國企強迫交易一遍,土地與房產交易又是一遍。這四重賦斂,全是市場財富向政府的轉移,政府成了大政府,市場成了半市場,官員成了經理,經理成了官員的下屬。要說有中國特色,這些就是。政經合一、政企不分,就是中國模式的總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