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相對於人口過多的資源基座過小,日本的倒金字塔比中國還嚴重:日本97%的資源依賴國外,國內隻能提供3%的資源。人口超多但資源基座窄小?沒錯,這不但是中國國情,更是日本國情。當年日本人自己總結的比這悲觀絕望,說“日本國命中注定該是不幸的”(林雄二郎語):1.日本資源貧乏;2.日本島國山多平地少,供人居住都擁擠;3.日本人多密度大。這三個原本決定日本貧窮落後的因素,後來反倒助推了日本經濟的快速起飛:1.民生消費一旦被開發出來,人口眾多反倒成了市場廣闊;2.國土狹小便於建設高速公路和高速列車,投資少但效率高;3.資源依賴進口,多山的島國正好建設臨海工業區,兩頭在外。你看,因禍得福,不可再生資源的稀缺,恰好助推了日本超前轉向再循環經濟。
日本發掘出人的智力資本這個現代經濟最可貴的資源,替代了自然資源,突破了瓶頸約束。土光敏夫早就說過,日本沒有資源,沒有軍事實力,卻擁有創造發明能力。而且,這種能力是無限的。科技創新是現代經濟增長的本質。什麼本質?就是主要不是靠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而是靠科技創新與效率提升。中國躍居第二,靠的不是這個,而缺的正是這個。
國內這8年來的高增長,靠的是銀根(貨幣超發)、地根(地價虛高)的杠杆撬動,缺的正是技術創新與效率提升。國內地產泡沫雖然與日本當年相似,但通脹比日本嚴重,因而,高增長其實沒那麼高。GDP必須減去CPI,才是實際的增長率。舉2011年6月的例子,名義上GDP增長9.6%,但減去了6.4%的CPI,實際GDP隻有3.2%。但實際GDP仍不是稅後的淨收入,還得扣減稅負。世行報告指出,2008年中國勞動者平均稅率為45%,遠超過發達國家。這就意味著,增長的3.2%裏扣減掉45%,才是稅後淨收入。這麼算下來,正好與前邊所述10年來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僅增長1.6倍,農村居民純收入僅增長1.2倍吻合,證明國內GDP高但收入低是個事實。
即便回溯過去63年,也能看出民間消費占GDP的比重直線下降了一半,從1952年的69%直線下降到目前的35%。而政府開支的比重直線上升了一倍,從1952年的16%,上升到目前的30%左右,翻了一番。這種“國富民窮”的趨勢,前30年計劃經濟時期與後33年市場化期間,始終沒有改變。而後33年來的實際通脹率高,購買力低,甚至貪腐高發,福利保障低下,都加劇了GDP高但收入低的增長畸形。總之,占人口90%以上的中低收入人群被侵占了應得收入,犧牲了應有利益,表明高增長具有惠及民生不夠,包容民生不足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