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33年變革的實質,其實是悔過與改錯,重溫與補課。改革是去私有化之後的再私有化、去市場化之後的再市場化、去資本化之後的再資本化、去國際化之後的再國際化,是曆史在補課,對吧?之所以說放權讓利做對了,是因為它是個打破集權,打破壟斷,打破政經一體、政企不分的製度桎梏的進步過程。之所以說擴權爭利做錯了,是因為它是個向前30年的回歸、倒退、複辟過程,不是嗎?
國內這種政府經濟特權與官商利益一體化壟斷的模式,權力主導市場資源配置的模式,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也能夠造成大規模錯配與大規模浪費。為什麼高增長要不住地保“8”?為什麼大眾消費總也形不成市場驅動主力?為什麼GDP高卻工資收入低?為什麼高增長卻沒有高就業?這些資源錯配,都是由四重賦斂的模式派生的。“強政府,半市場,弱社會”的經濟模式,對於政府行使權力來說,倒是言出法隨、簡便易行,但對於發育越來越複雜細密的市場來說,對於維權意識高漲的各個利益群體來說,卻越來越不適應,產生了一連串的社會政治隱患,已經不改不行了。
學小提琴、學鋼琴的孩子,都知道與國際接軌的、普世通用的記譜方式是五線譜。五線譜看似複雜,其實簡單易學,小蝌蚪似的音階,能直接對應鍵盤或琴弦指法。但是,看慣了簡譜的我就不行,非得把五線譜翻譯成簡譜才能彈琴。“你不是能看懂五線譜嗎?翻譯成簡譜不是脫褲子放屁嗎”--常有人問我。我的回答是:我有我熟悉的路徑依賴,走慣了的熟路,哪怕複雜繁瑣,你也總想走。誰都知道,簡譜看似簡捷,其實麻煩得很,全然不如五線譜精確明了,但錯誤的路徑依賴,會導致我棄簡求繁,自找麻煩。
霍布斯有個“麻雀入屋,無法逃出”的比喻,說一隻麻雀從煙囪鑽進屋裏,就會失去路徑依賴,隻知道朝著明亮的窗戶上撞去,忘了自己是從煙囪裏誤入室內的。大政府、小市場的模式,是沿用了前30年熟悉的路徑。像是人用慣了簡譜,自以為它簡便易行,其實複雜繁瑣,出錯概率高得弊端叢生。而“小政府、大社會”的市場模式,像是普世通用的五線譜,看似複雜,其實精確明了,不易出錯。但熟悉會排斥生疏,把生疏的翻譯成熟悉的,就像把市場模式變通成中國模式一樣。隨著五線譜的普及,喜歡簡譜的孩子越來越少,不招人喜歡的中國模式還能走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