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擴權爭利(2)(1 / 1)

有學者用“政府公司主義”的概念,把中國政府比作一個大公司,驚歎其有非凡的盈利能力。政府的財政收入增長是GDP增長的3.25倍,是居民收入增長的2.36倍。更令人驚歎的不僅是財政收入遠遠超過GDP與居民收入的增幅,而且,在財政收入中,非稅收入的增幅又遠遠超過了稅收增幅。譬如2011年全國財政收入超過10萬億,增幅近25%,其中非稅收入超過1萬4千億,增幅高達40%。政府的盈利能力之所以非凡,從非稅收入的暴增就能看出端倪:的確存在著超限賦斂、超限剝奪的“四重賦斂”吧?

陳誌武發現:“2003年之前,每隔一段時間,政府都會對過度膨脹機構進行一次縮減,而從2004年開始到現在,幾乎沒有對政府的過度開支、機構人員過多進行調整過。”最近的這一次,就是朱鎔基“抱著粉身碎骨的決心”把國務院機關幹部從33000人裁減為16000人。為什麼2003年之後不再壓縮了?因為政府非但沒有了緊縮開支的財務壓力,反倒有大把大把的錢給行政事業體係漲工資。舉一個例子,上海城管2011年由事業編製轉入公務員編製後,工資福利普漲40%。一個享受副科級待遇的幹部高興地宴請親友,慶賀自己月收入破萬了!

“上下交征利”,事業單位與國企的角色,像個影子政府似的。什麼叫影子政府?就是被政府授權變相納稅與變相收費的派生機構。事業單位與國企的改革與轉型,為什麼總是“隻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因為它們原本是政府的分支機構、派出機構或孳生機構,他們的坐堂收費,跟變相納稅是一樣的;他們的強迫交易,又跟變相收費是一樣的。所以,管政府派生出來的事業單位與國企叫做影子政府、小政府,也不是不可以。他們的改革轉型為什麼那麼難,總是無果而終?因為他們是四重賦斂模式的組成部分,也是前邊說的撒網的漁夫。不革除擴權爭利的模式,事業單位與國企就無法轉型。

2011年全國財稅收入突破了10萬億,增長了24.8%。城鄉居民收入則隻分別增長了8.4%和11.4%。拿10萬億這個政府收入總額與城鄉居民收入相比,要麼,相當於4.5億城鎮居民1年的可支配收入總和,要麼,相當於14億農民1年的純收入總和。然而你看到,用於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的比重仍舊很低。溫總理說他卸任前這一年要做好的5件事,全都是財稅收入虧欠民生後補償民生的,比如收入分配改革、征地補償、提高養老覆蓋、連片扶貧、教育經費達到GDP的4%,等等。溫總理為什麼有緊迫感?還不是因為政府欠賬太多,國計惠及民生不夠,國計包容民生不足?就不說福利保障過低了,僅僅看到公園裏的椅子或樹木上栓上個“×××認建、認養”的牌子,不知你想到沒有,連公園裏的一座鐵椅子、一棵樹都要納稅人出錢養活,那些燒納稅人錢擺闊的官員,臉紅不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