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中國要和平崛起(3 / 3)

縱觀世界曆史,崛起的國家在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係上,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之前。那時世界有許多所謂無主的土地,一些古老的國家尚處在前現代階段。崛起的強國主要是向這些無主土地和落後國家擴張,通過發動一係列殖民戰爭來擴展本國的利益。第二階段從20世紀初到二戰結束。正如列寧所分析的那樣,到了20世紀初,“最大資本主義列強已把世界上的領土分割完畢”。 新崛起的強國如果向外擴張,就意味著要從原有強國手中奪取殖民地和勢力範圍,如此,必然會引起原有強國的抵製。這是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根源所在。第三階段是二戰結束至今。一些國家通過和平競爭而實現崛起。

兩次世界大戰給世界各國帶來了深刻的教訓。飽受戰爭之苦的世界人民都渴望世界和平,痛恨戰爭。求和平成為世界人民的普遍願望,也成為世界多數國家政府的主要施政目標之一。和平逐漸成為一大時代主題。與此同時,世界主要國家都認識到了戰爭的危害,特別是在核時代,世界大戰就意味著核大戰,而核大戰就意味著世界的毀滅,因此,世界大國必須進行合作,阻止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聯合國的誕生,法德實現和解,西歐開始一體化進程,都與求和平有著密切聯係。在阻止新的世界大戰爆發上,世界各國擁有共同的利益,也都負有一份責任。在這種情況下,新崛起的國家已經不再可能通過向外進行軍事擴張來擴展自己的利益。

新崛起的國家要想獲取進一步發展的條件和資源,唯一的方法就是同各國進行經濟合作,在合作中互惠互利,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實現雙贏。戰後的西歐、日本及其他新興現代化國家走得就是這條道路。中國改革開放20年,走得也是這條道路。今後中國要想繼續發展,也隻能繼續走這條路。這既符合中國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國的利益。正如江澤民所指出的:“中國致力於發展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合作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順應時代要求,從中國和本地區各國人民長遠利益出發做出的必然選擇。” 他雖然講的是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合作,但也完全適合於同世界所有國家的合作。

中華民族崛起之路所麵對另一個大趨勢就是全球化。

全球化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地理等多個層麵,正如德國學者烏爾裏希·貝克所說的,“伴隨全球資本主義的是一種文化與政治的全球化過程”。 不過,經濟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內容,所以全球化通常就是指經濟全球化。對經濟全球化概念,目前學術界雖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但對其精神實質是有共識的。所謂經濟全球化,是指世界經濟發展的這樣一種趨勢,即隨著世界統一大市場的形成,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跨國公司的蓬勃發展,國際貿易的迅速增長和國際金融市場的急劇膨脹,整個世界正日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各個地區、國家和民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全球化進程應該從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算起。地理大發現不僅證明地球是個“球體”,即它本來的樣子,而且使“世界不同地域、不同膚色的人們第一次明確無誤地認識到,自己同那些與本族不同的人群是居住在同一個圓球上。從此,人類間的交往和心態打上了全球化的烙印:異國他鄉亦是地球的一部分,此地彼地是不可割裂脫開的;凡地球人皆有理由相識溝通,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更為重要的是,地理大發現推動了國際貿易的發展,使得世界市場開始形成,而國際貿易又直接促進了工業革命的發生。從此,人類社會步入了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相互依存與相互作用”的時代。

此後的經濟全球化進程經曆了兩個高潮:第一個高潮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初,期間經曆了兩次科學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第二個高潮始於20世紀70年代,目前仍在進行中。從第一個高潮結束到第二個高潮出現,有三個循環現象。第一個循環是在經濟層麵上,世界市場由統一到分裂又到統一(統一——分裂——統一)。到19世紀中葉,世界市場已經形成。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論述的:“資本主義,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資產階級挖掉了工業腳下的民族基礎。古老的民族工業消失了。……過去那種地方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麵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麵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 到19世紀末20世紀,隨著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展開,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階段發展到了壟斷階段,隨著殖民地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勢力滲透到了全球的每一個角落,世界市場已經包容了全世界幾乎所有的國家和地區。與世界市場形成相伴隨,“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20世紀70年代末,是全球化進程的低潮,全球化進程嚴重受阻。兩次世界大戰和30年代大危機都是這種低潮的表現,特別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出現使資本主義的一統天下被打破。從市場的角度看,世界被一分為二,出現了兩個平行的世界市場:一方是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經濟,另一方是蘇聯、經互會的計劃經濟,雙方基本是互相獨立的;從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看,直到70年代之前,世界的科技水平與生產能力並不比20世紀初高出多少。

始於70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全球化的進程,使全球化進入一個新的高潮。這次經濟全球化高潮主要有如下幾方麵表現,並且各個方麵互相促進、影響。第一,世界貿易迅速增長,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自80年代以來,跨越國界的國際貿易幾乎成倍增長,在世界生產總額中所占的比例在1993年為17%,而1950年隻占7%,1973年占12%。 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長魯傑羅說過:“在過去6年裏,世界貿易增長率是世界經濟增長率的3倍,經濟全球化是被貿易發展推著走的一列高速火車。” 第二,跨國公司迅猛發展,實力越來越大,並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因素。據統計,到1994年,世界已有4萬家跨國公司,其中25萬家子公司滲透到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幾乎所有的經濟領域和部門。它們控製著40%的世界生產和60%的世界貿易。這些跨國公司進行跨越國界和地區界限的生產和經營,實施全球範圍內最佳資源配置和生產要素組合,極大地促進了經濟全球化。越來越多的產品很難說是哪一個國家生產的,而隻能說是“某某公司生產”。“國際性產品”日益增多。第三,資本金融市場急劇膨脹,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核心內容。據統計,1993年全球流動的私人資本達3萬億美元,是1990年的3倍。全球外彙市場平均日交易額從1989年的6200億美元擴大到1997年的1.5萬億美元。全球外彙市場的資金以極快的速度運動著,這一方麵有助於世界範圍內優化資本配置,促進世界經濟和貿易的發展,另一方麵也使國際金融風險增大。

在這次全球化大潮中,適者生存。以蘇聯為代表的計劃經濟體係由於不能適應全球化浪潮以及與之相伴隨的新科技革命浪潮的需要,結果在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競爭中敗下陣來。從某種意義上說,蘇聯失敗的真正罪魁禍首是全球化。以蘇聯東歐劇變為標誌,冷戰結束,世界市場又歸統一,雖然中國等國家仍然在堅持社會主義製度,但也都在融入統一的世界市場,而不是遊離於其外,更不是自成一體。從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看,在第二次全球化高潮中,世界的科技水平和生產能力有了質的飛躍。

第二個循環是在意識形態層麵上,由自由主義占主導地位到多種意識形態並立,又到自由主義占主導(自由主義——多種意識形態——自由主義)。1848年革命後,資本主義在歐洲和北美完全占居統治地位,與之相應,資本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自由主義——也在歐美占居統治地位,以後隨著資本主義的擴張,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又傳播到其它地區。原來代表封建主義殘餘的意識形態如英國的保守主義逐漸革心換麵,吸納了自由主義的要素,向自由主義靠攏。雖然社會主義思潮已經在歐洲興起,但還不足以挑戰自由主義的地位。到了20世紀,自由主義受到了嚴峻的挑戰,主要來自於科學社會主義、法西斯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由理論到實踐,曾一度成為十幾個國家的官方意識形態;法西斯主義曾猖獗一時,掃蕩了大半個歐洲;民主社會主義在二戰後曾一度相當發達,成為西歐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之一。然而經過近百年的較量,還是自由主義獨領風騷。法西斯主義隨著反西斯戰爭的結束而衰亡,現在仍處在如過街老鼠的境地;民主社會主義已經脫胎換骨,不僅實現了向社會民主主義的轉變,而且還舉起了“第三條道路”的大旗,向自由主義靠攏;科學社會主義處於明顯的低潮。難怪弗朗西斯·福山放言“曆史的終結”。在福山看來,蘇聯東歐的劇變不隻是冷戰的結束,也是意識形態進化的終點;西方的自由民主已經戰勝包括共產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在內的各種極權主義,已經成為人類政治的最佳選擇,也是最後的形式;自由民主是人類進步的大方向,“自由民主的‘理念’已不能再改良了”。

第三個循環是政治格局層麵上,由英國霸權到多強並立到兩極爭霸再到美國霸權(霸權——多強和兩極——霸權)。直到本世紀初,英國的霸權地位還是非常穩固的。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這種局麵,英、德、美、蘇、日幾強並立,英國霸權實際上已經不複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了美蘇爭霸的局麵,美國霸權隻是在西方世界能夠成立。冷戰結束,美國獨霸世界的局麵才真正出現,雖然存在著多強製衡,但多強中的任何一強都無力也不願挑戰美國的霸權,這與20世紀前的情形非常相似,雖然有德、法、俄、美等強國,但都構不成對英國霸權的挑戰。

以上三個循環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實際上是一個過程的三個層麵,這個過程就是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是基礎,全球化的意識形態就是自由主義,而霸權國家則是全球化進程中居最優勢地位的國家。非常有趣的是,兩個霸權國家都是英語國家,都是基督教新教占優勢地位的國家,都是自由主義根深蒂固的國家,都是自由市場經濟最為發達的國家。

全球化的這種發展態勢決定,發達國家,特別是霸權國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則處於相對不利的地位。但是,全球化也為發展中國家實現快速發展提供了機遇。對於處在全球化進程非核心地帶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融入全球化大潮中去,充分利用全球化所提供的發展機遇,實現快速發展。特別是像中國這樣的大國,隻有融入全球化大潮,同全球化的要求相適應而不是相脫離,才能夠實現崛起,才能在未來的多極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固步自封、閉關鎖國,遊離於全球化大潮之外,隻能是喪失發展機遇,進而拉大同發達國家的距離,最後重新淪落到落後挨打的境地,甚至被開除球籍。要想融入全球化大潮中去,中國必須走和平發展和崛起道路,長期堅持和平外交政策,舍此別無它途。如果走向外進行軍事擴張之路,必然會遭到處於全球化進程核心地帶國家的抵製。這些國家從自己的根本利益出發,會阻止、幹擾中國融入全球化,使中國不能享受全球化所帶來的發展機遇。全球化將是一個長期的進程,這就決定中國必須長期堅持和平外交政策,以和平的方式實現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