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大地美容師(3)(1 / 3)

我的桑梓大荔縣和楊虎城的故鄉蒲城縣是鄰縣,具體地說,我家在坡下,他家在坡上,一條洛惠渠將我們兩縣連接起來,沒有幾公裏,可謂渭北老鄉。據《大荔縣誌》和《洛惠渠誌》記載,水利專家李儀祉修洛惠渠時曾得到當時主政陝西的楊虎城的大力支持,楊虎城不但在物力財力人力上鼎力相助,而且和李儀祉一起在黃土高坡上勘察修渠的路線。正是他們二人齊心協力使渭北一百多萬畝旱原變為水田,使渭北人民告別了靠天吃飯的曆史,所以說楊虎城和李儀祉是可以封為雷公的。

落戶西安後,我所在的單位距止園不到一公裏,原先的居所距止園不到兩公裏,經常上下班步行在止園所在的青年路上,兩年前曾進去過幾次,陳列的圖片有限,實物更少,不到半小時就出來了。近兩年來止園閉園修繕,也就進不去了,充其量路過時瞟上一眼,止園在我心中幾乎就像有些地方所標示的那樣——到此止步了。

當然有時到止園旁邊的省政府招待所——也稱止園。開會或會客,會向客人或師友說起止園的曆史,師友想進去看一看,但都吃了閉門羹。也曾記得該修好止園了,陪父母親經過止園時本想帶老人看看也未遂願,原因是修繕期延長了。

日前與妻吃過飯修腳後散步,不知不覺就到了止園,園門已開,這次是真正地對公眾開放,不僅不像以前還收費,還免費給一張票留作紀念。還是不大的院子,不高的二層樓,圖片多了些,實物也多了些,還有聲像設備重現當年西安事變的風雲,使人如臨其中。

止園一名,取止戈為武之意,旨在和平,楊虎城將自己的公館命名為止園,就是要停止內戰,追求國內和平。日本侵占東三省,東北軍換防到西北,張學良和楊虎城不謀而合,促蔣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從禮諫演化成兵諫實乃曆史之必然。

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止園不大,但因是楊虎城公館特別是西安事變的發源地而彪炳史冊,影響至今。

關於西安事變的起因,有說是張學良發起的,有說是共產黨所為,也有說前蘇聯操縱的。但真實的史料卻可以證實是楊虎城的主意,是在止園密謀的。

據史料記載“1936年11月初,當張學良從洛陽向蔣介石祝壽回來,跟楊虎城談起了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不滿,楊虎城問張:‘你真的決定要抗日?’張學良答曰:‘當然’。這時楊虎城說了一句令張永遠難忘的話:‘等委員長來到西安,我們可以來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

張學良大為吃驚,以致久久地說不出一句話來。

楊虎城則沉默著,等待張學良的反應。

張學良很久才說道:“讓我先想想再討論這個問題。”緊接著張學良又補充道:“請相信我決不會把你的話告訴任何人。”

後來又有一回,張學良跟楊虎城說及勸蔣無效。楊虎城很堅決地說:“軟說不行就硬幹1張學良這次聽進去且發揮道:‘剛柔相濟,剛柔並用’”。於是就有了不久後的“兵諫”——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變。

後來就連蔣介石在《蘇俄在中國》一書中,也寫道:“最出人意料的一點,就是其主動者,實是張學良本身,而首先提出此一劫者,則為楊虎城。”這也許是蔣介石對結拜兄弟張學良手下留情使其壽終正寢,而對楊虎城殘酷無情殺害毀容的緣故吧。

但楊虎城以他的曆史功績將永垂不朽,他的豪言壯語猶如雷聲在我們的耳邊時不時響起,他的音容笑貌像源源不斷的洛惠渠水永遠活活地流在人們的心中。

2009.12.12品書評刊

農村現代化才是全麵的現代化——讀《我是農民》的啟示

中國是一個農民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眾人皆知。近年來,中央每年出台的第一號文件也是關於三農的,但客觀地說由於城鄉二元結構等故導致農民的命運至今仍沒有根本的改觀,仍處在社會的底層,甚至五六千萬的農民兄弟掙紮在溫飽線上。近日報載陝南某農民打工受傷在家養病,過年時妻子衝了一碗白糖水算是為丈夫過年的唯一安慰食品。讀來令人生悲,也促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