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羅敏聽故事時的微笑,則是兩人好感的開始。後來建明就離開電台去了一家廣告製作公司,再後來就是很俗套的故事了。約會,結婚,買房子。婚後最初幾年,兩人還經常出門旅行,每周都在郊區轉悠,在東直門坐上開往近郊的長途車,隨意去個鎮子,建明後來經常回憶起當時那種灑脫。隨著羅敏的公司迅速擴張,不知何時兩人就不再出去了。而就從羅敏忙於工作開始,建明開始像個浪子般遊蕩,也漸漸成為浪子。
從一開始建明就不看好《新醉拳》這個項目。但作為老板,劉總卻認為自己是個創意天才,他在名片上印上創意總監的職位,然後又不經意地透露或者要求下屬配合透露來揭示自己的身份,而後又很含蓄地說“哪裏哪裏,我就是一個搞創意的”。公開情況下建明把這種行為稱為低調的高調,私下裏他稱之為“裝二”。一個下崗青年,開了一個酒館,為了搞活生意,做了一個劃拳大賽,因此引來了一群貪財、好酒、想出名的種種猥瑣人物。這樣的故事如果沒有葛優級別的喜劇演員壓陣,就會徹底變成鬧劇。但老劉的如意算盤是,低成本,而且這個低成本也不想出。他想拉一個土大款出三百萬,自己號稱出三百萬,而後再拉一百萬讚助。其中的秘密是,這片子就花三百萬拍,然後拍好後的分成以及所有讚助都有自己的一半收入。老劉用這種方法先後運作了幾部都市喜劇,劇情胡鬧的連《故事會》都不如,但收入卻讓他買了部C級奔馳,開了這家小有名氣的影視公司。老劉自己對這個商業模式很自得,在會上他總是教育員工,“拍電影要自己花錢嗎?不用。藝術家就要花商人的錢,文藝複興時期就有這個傳統”。自從建明偶然給老劉講過文藝複興時期的貴族供養畫家創作後,老劉就把這個段子當成自己博學的象征,時不時提起,甚至真的把它當成自己的原創了。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拉讚助成了《新醉拳》的第一個任務。而項目成敗最重要的基礎——劇本,往往先找人湊合寫出梗概,再對付著寫出文學大綱。老劉說,贏是贏在整體運營上。
老劉打來電話的時候,建明還在家聽音樂。“建明,幾時到公司啊?”老劉雖然有商人的功利,但對建明還不錯,公司除了老劉,就屬建明工資高。“這就到,到花園橋了。”住得離公司近最大的好處是,隨時可以守株待兔,貓在家裏,一有風吹草動,旋即出動。
海川影視成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那時老劉作為土大款被拉著投了幾部電視劇後,自己忽然覺醒了。“當時的電視劇市場還很空白,商業化的力量沒有介入,所以公司剛成立的時候主要方向就是迎合時代的需求,以都市情感題材為重點。”多年後老劉對媒體說。建明並不討厭老劉,雖然在對外場合裏老劉經常成為建明調侃的對象,這很有趣,調侃老板是一種有效的社交手段。每當建明講起老板的趣事,大家都會笑成一團。但在建明心底覺得,老劉能做成文化人做不成的事,而且擁有商人的執行力。可能是建明對文化人迂腐的不齒直接導致了對老劉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