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的“百年恥辱”
麵對帝國主義的侵略,腐敗的清政府一再地退讓、妥協,結果換來的不是和平,不是同情,而是更加肆無忌憚的掠奪。如果當時的中國人重視軍事力量,也許中國就不會有那一段近兩百年的屈辱史。當然,軍事力量的重視程度和國家的強弱也是有關係的,當時的中國人之所以沒有強大的凝聚力,和整個社會的形勢有關。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現在的中國正在慢慢地發展並壯大,完全有能力重視並發展軍事力量,不是為了侵略,隻是為了應對他國的壓力。需要切記的是,重視軍事力量並不意味著凡事都用武力去解決,或者將軍事征服和武力的強大作為一種無上的光榮。它隻是一種無形的督促和提醒。
盡管中國幾千年來受到儒家學說的影響,一直堅持謙讓、和順的做事原則,且堅持“上善若水”的境界,並不願意和武力扯上直接的關係。但是,國際環境的發展卻讓中國人不得不重新抉擇。歐美國家和日本等民族都十分重視軍事力量的發展,若和他們發生衝突,中國肯定會處於弱勢。為了不重複清政府晚期時的道路,中國必須重視軍事力量。
中國不推崇武力解決問題的精神,這也表現了中國人在對待人和對待自然關係上的不同看法。傳統的中國人崇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但是西方人卻主張征服自然。中西兩方在是否動用軍事力量方麵的差異可能來自他們各自對待人性的看法不同。西方人信奉基督教,而中國人則相信孔孟之道,主張人心向善。中國人認為對敵人的瓦解主要是要攻心,而不是手段上的強硬。這些曆史為現在的中國敲響了警鍾:不得不重視軍事力量。
軍事力量推動國家發展
中國1898年的百日維新的失敗和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相對比,其中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日本明治維新主要是一群武
士在起領導作用,從而能更加迅速地解決問題;而中國的文人誌士較多,在同封建勢力作鬥爭的時候不免總是嘴上功夫,進度也就遲滯,最終以失敗告終。從這段曆史中也可以看出,軍事力量對國家的重要性。
中國有句俗話:“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正如很少人會認為蒙古人和滿人的文化要比漢人文化優秀,但是蒙古人和滿人卻征服過漢人。清代皇帝中很多都非常推崇漢人文化,但是他們對一件事情卻非常堅持,就是不讓滿族士兵漢化。因為漢族的文化會在一定程度上不太重視軍事力量的發揮。曆史上,不重視軍事力量的國家很難贏得最後的勝利。
中國的中庸思想十分嚴重,雖然西方很多學者和知識分子都非常欣賞中庸思想,但是西方的政客卻不以為然。關鍵就在於,西方國家政策的決策者是政客而不是知識分子。曆史證明,西方國家並沒有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接受教訓,現代中國所麵臨的對手是在文明的發展過程中並不低於中華民族的民族,所以在文明方麵中國並無多大的優勢。
美國曾經說,中國現在的軍備發展趨勢,將來不足與美國為敵。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想法,美國才會鼓勵台灣繼續“獨立”下去。但是中國並不為自己的弱勢所動,還是堅持不參加軍備競賽,以為積極發展經濟才是最重要的。雖然我們不應當鼓吹戰爭,但是在軍備方麵卻不能夠放鬆,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預防和避免戰爭。若是想讓你的對手對你覬覦但是卻不敢輕易動手,最好的政策就是你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這樣他也會毫無選擇,畢竟沒有人會選擇兩敗俱傷的辦法。
正是由於中國的軍備力量鬆懈,才導致晚清中國在兩次鴉片戰爭中,以及各種戰爭中一再失敗,向西方和日本賠了大量的領土和錢財。若是曆史可以倒流,中國人是否願意將那些錢財用來擴充自己的軍備力量?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即便你示弱,還是免不了淪為階下囚的命運,何不拚一把,這樣還會有回旋的餘地,它不僅不會給國家帶來災難,還會穩固國家的統治。新世紀的中國應該重視軍事力量,這樣才會更加強大,才能與發達國家相抗衡!相信今日的中國,早就悟到了這一點!
未完待續,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錄新浪原創訂閱更多章節。支持作者,支持正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