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廉價勞動力+國外品牌非正途(2)
中國擁有最廉價的勞動力,在整個國際市場上已經是非常出名的,而我們卻不願意通輥稅和改革市場體製來應對經濟危機,減少企業負擔,為他們尋找出路,反而要將危機成本也轉嫁到最弱勢群體身上。這無論是從邏輯上講,還是從道德上講,都說不過去。無論如何,經濟危機也不能成為企業壓榨勞動者、向下轉嫁成本的借口,必須尋找有效的解決方式。
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如果隻是建立在廉價勞工,而不是整體的製度環境、人力資源結構和信用文化之上的話,就永遠無法在加工業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在市場上,我們總是能夠看到“中國製造”的字眼,這其實是廉價勞動力的代名詞。什麼時候“中國製造”的字眼能夠改為“中國創造”,那時,中國的經濟就已經發展起來,成為世界的領軍人物。
華人企業不能做冤大頭
隨著中國的日益發展強大,中國逐漸認識到:想要擺脫危機不是僅僅考慮眼前就行的,必須將眼光放得長遠一些,考慮到未來的發展。華人要想在國際市場上取得優勢,必須創立自己獨立的品牌,僅僅依靠為其他企業生產加工些配件,是永遠無法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的。華人企業應通過創立自身的品牌來增強其核心競爭力,依賴於廉價勞動力作為優勢,隻會斷送自己的前程。隻有將“中國製造”轉化為“中國創造”,才是華人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走出危機,華人企業不能做“冤大頭”,成為他國緩解經濟危機的緩衝地帶,將一切壓力強加到中國工人的身上。
如此強勢的危機,猶如海嘯,橫掃整個世界。嚴峻的世界經濟形勢不容樂觀,抵禦危機、重振經濟成為各國人追求的最直接的目標。經濟危機是人類社會進入商業社會全球化的陣痛,是商業社會全球化必須麵臨的挑戰。經濟危機不可避免,我們隻能通過自身的努力來降低其影響。同時,中國認識到,危機的應對不是被動而倉促的,應該主動出擊,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於中國的企業來說,麵對此次危機,應該思考自身發展,審視自己成長的結構,避免下次犯同樣的錯誤。就以意大利的華人經濟體為例,在當地的華人企業大多數是從事的加工行業,他們擁有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充沛的人力資源,然而,隻能算是某個意大利知名品牌的依附品。自己的命運完全掌握在他人的手中,對自己的命運走向完全沒有掌控力,因而,當危機來臨時,意大利經濟遭殃了,依附在其上的華人企業也是一損俱損的命運。
曾經“中國製造”是個非常令人驕傲的名詞,它表明這個流轉在世界市場上的商品是由中國生產的,聽起來那是多麼令人欣慰的一種榮耀。特別是在海外市場上,中國製造的商品占據了非常重要的比重,在外國人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中國製造的產品。也許,有這樣的成就,身為一個中國人一定會感到非常的自豪,有點沾沾自喜的感覺。其實,很少有人深思“中國製造”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到處流通時,我們究竟得到了什麼,付出了什麼。
如果細心的話,可能就會發現“中國製造”的產品大多數屬於勞動密集型,其技術含量非常低。這從另一個方麵來講,“中國製造”就是廉價勞動力的代名詞,中國工人辛辛苦苦付出勞動力,得到一點點的回報,然後,外國企業拿著中國生產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倒一圈,就可以恣意地賺錢,隻誼上自己的品牌名字就可以了,一個名字抵得上千千萬萬中國勞動者的付出。這些還不算什麼,最重要的是,當外國品牌經營不下去時,或者是遇到像2008年這樣的經濟危機損失慘重時,依附在其上的中國企業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衡量兩者的付出,難道不覺得華人企業的付出與收獲不成杖,有種為他人做“嫁衣裳”,充當“冤大頭”的感覺?
經濟危機使華人企業遭受到嚴重的損失,但是,同時也使華人企業開始反思自身缺點,不能再做“冤大頭”,開始為今後的發展尋找出路。許多的華人企業都認識到必須提高自身的研發能力,創造獨立的品牌產品,這樣才能在國際市場中取得核心的競爭力,而不僅僅隻是依賴於廉價的勞動力,依附在其他經濟上,沒有形成自己的優勢。隻有“中國製造”轉化為“中國創造”,才是華人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大國思維
外國企業將產品生產基地轉移到勞動力價格低廉的發展中國家,使當地出現許多類似於“血汗工廠”的小作坊。中國不可能永遠依靠勞動力價格低廉發展,那樣的話,企業可能失去加大科研投入、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技術含量的動力,中國經濟也將失去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應該正視這種現象,不能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要實現從粗放式勞動力價格優勢向集約式技術優勢的卒,確保經濟的平穩發展,使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