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時代需要新史學1(1 / 1)

盯新時代需要新史學(1)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程度的深化,諸多社會科學學科(如社會學、政治學、法學、人類學等)開始勃興,且各學科無論是研究對象、方法,還是理論框架,亦在不斷完善之中。然而,隻有作為人文學科的曆史,卻沒有根本的改變,依然講究“廣集史料,細致爬梳,嚴謹考辨,小心求證”。其實,在不同的時期,隻有那些根據自己的國情和時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確戰略判斷的國家,才能獲得曆史的青睞,才能寫出光輝的曆史來。

中國是世界的中國

毋庸置疑,中國是世界上最富史學傳統的國家。目前,中國的曆史教育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第一,是以古鑒今之廟堂史學,講求宏觀,旨在探索規律,冀以教化蒼生,其代表作有《春秋》、《史記》等;第二,是求真求是之民間史學,講求微觀,旨在搞清史實,冀以考據自遣,以乾嘉學派集其大成。一直以來,中國史學似乎都是統治者維護統治的工具,所以必然要受到主流意識形態的強力操控。即對曆史的解釋不是以事實為主體,而是以觀念為主體。

如今,雖然已經進入了現代社會,但是,中國有史以來所形成的傳統史學的地位仍是堅固無比,即使在新中國成立至“文革”結束前,所有學術領域皆難免大受衝擊,而史學卻一枝獨“秀”,成為曆次政治運動、輿論宣傳的得力工具。特別是在中小學,始終有這樣一個曆史教育邏輯,就是認為人類曆史是共同的曆史,落後和先進隻不過是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而且有著強烈的道德批判。

很長一段時間裏,中國的曆史教育中道德批判比較強烈,更多地強調這些大國的崛起是由於侵略和掠奪,而忽視了它們發展的內在動力與機製。我們不否認,這些大國在崛起過程中的侵略和掠奪因素,但是,如果我們僅把目光放在這裏,把目光停留在這一點,就不夠全麵。相反,我們應該真正挖掘出大國崛起的多方麵因素,這對當前中國發展的借鑒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我們必須看到,隨著對外學術交流發展的迫切需要,中國的史學家不可能再像前輩那樣孤芳自賞,閉門造車。對於學術評論來說,國外同行的評價與搬是值得重視的參照。而中國史學是巨大的客觀存在,中國的兩種史學傳統,無論是以古鑒今的教化傳統,還是求真求是的實證傳統,既相輔相成,又合而為一,具有永恒的學術價值。在中國新史學形成(即傳統史學現代化)的進程中,中國傳統史學必然占據著學術本位,仍然是必須依靠的珍貴的學術資源。我們完全有能力在吸取異域文化某些觀點和方法的前提下,憑借著自身的學術資源,重新構建起屬於中國自己的史學理論體係。

不能忽視這樣的國家

中國在幾十年的改革開放的進程當中,逐步走向了世界。在這個時候,我們不僅要讓我們的學者、學生,而且要讓我們所有的國民都充分地了解這個比我們國家本身要大得多的世界,特別是對世界大國興衰的規律,應該有一個非常清醒的曆史認知。比如,像葡萄牙、西班牙這樣的國家,曾經是世界性的大國,是一個航海的大國,是一個殖民大國,他們也能夠有自己的興起,也能夠在一個時代領先於世界潮流,這都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作為中國,不能忽視這樣一些在世界的發展過程中不容忽視的國家。整個人類文明是由不同民族共同創造的,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能夠在世界上存在到現在,能夠在世界上領先於一時,都有著其他國家不可替代的一些優點,或者說是特點。如果我們能夠把每個國家的長處化作我們中國自己的東西,那我們一定是最強的,一定是最好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