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國無法不顯其大(2)
中國也需成為大國中的強國
中國是一個大國,作為大國的國民當然應該感到光榮,但是,做大國國民除了榮耀之外還有責任或者說負擔。也許許多人會發出疑問,但事實卻不得不如此。試想一下,對於中國這麼一個無論是在人口還是在麵積上都稱得上大國的國家,如果做不成大國中的強國,那麼,在他國看來,你的存在早晚是一個威脅,別國怎麼可能容你生存下去呢?僅就日本來說,如果不是中國近些年的發展與變化,當時的“援助中國”,也不可能出現今天的“中國特需”這種說法。
其實,從1979年至今,中國共獲得日本約2248億元人民幣的開發貸款以及各種形式的技術合作和無償援助,特殊的曆史原因以及複雜的民族情感,使這個規模巨大的援助行動並不為大多數中國人所知。
19世紀70年代末,正值中國改革之初,缺少大量資金,而那時的世界對中國還缺乏明確感,日本成了第一個支持中國的國家。當時的中國剛剛打開國門,由於外彙儲備有限,又急需外彙資金引進配套技術和采購大型設備,而日本提供的利息低、周期長的日元貸款恰好解了燃眉之急。不管是出於何種原因,如出於對中國放棄戰爭賠款的善意感謝,如出於中日貿易的客觀需求等,日本對華的開發援助,為中國早期的基礎設施建設也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1989年之後,日本政府是第一個恢複對華援助的國家。
與中國經濟發展的脈搏跳動相一致,在中日關係風風雨雨的30年間,日本對華援助從沿海到內地,幾乎涉及中國發展的各個領域——從中國早期的能源、運輸等基礎建設,到農業項目,再到環保、人才培養,迄今在國內已有200多個項目。曾經因曆史問題水火不容的兩國,因為援助,在扶貧、傳染病防治、水資源利用等領域搭起了交流的平台。2007年,日本與中國雙邊貿易額達到2630億美元,中國也首次超過美國,成為日本第一大貿易夥伴。
但是,一旦中國做成了大國中的強國,情況就會變得完全不一樣:別國拿你無可奈何,隻能容納你了。從另一方麵來說,中國作為一個人口、麵積大國,如果不能對整個人類做出大的貢獻,又憑什麼有這麼大的飯量,憑什麼以這麼大的塊頭搭國際秩序的便車呢?
所以,中國最為明智的選擇就是韜光養晦,然後以大國中的強國對人類做出較大的貢獻,這是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職責,也是中國的民族的天命。我們早晚要承擔起這樣一個職責來。雖然說,現在我們還沒有完全走出低穀,但這也隻是暫時的,相信未來不久的一天,中國將會以一個嶄新的麵貌,讓全世界都認識、熟悉。在經曆了這麼多挫折之後,我們的民族對於這樣一個原本承擔了數千年的職責已經有點陌生了,但我們的民族必須對此有所準備,否則就會被開除球籍,想做一個小國亦不可得。
具備“泱泱大國”的風度
中國政界的精英是以大國國民的外在風度要求中國國民的。那麼,什麼叫做“泱泱大國”的國民風度呢?舉個例子進行說明。
2004年,亞洲杯足球賽在中國舉辦。在中國剛剛戰勝伊朗,與日本一起進入決賽時,有許多人開始議論了:中國的球迷會以怎樣的一種風度對待日本人呢?畢竟請了人家來踢球,就應該善待人家,曆史上的事情以及現在的爭議,都應該放在踢完球之後再議,別攪了比賽,讓外國人看中國笑話。然而,當時中國各大媒體卻並不這樣認為,反而反應過了頭,指手畫腳地告訴中國人應該如何如何看球。其實,不就是一場球賽嗎?即使球迷們過了一點頭又能怎麼樣呢?球場是個娛樂場所,人們以誇張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是完全正常的,沒有人會把看球時打出的“列島征伐”當成真的計劃出兵進攻日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