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國怎麼辦:當金融危機改變世界(2)
危機讓歐美陷入窘境
金融危機使美國和歐洲等發達國家陷入了極其窘迫的境地。
首先,經濟的嚴重衰退,使這些國家的政府不得不把國家資源,以及整個焦點集中在本國的經濟複蘇上。
美國現任總統奧巴馬,在競選中就已經提出要將焦點放在國內經濟複蘇上。如果該問題在2008年年底的“跛鴨”國會中得不到解決,奧巴馬宣誓就職後的第一項重大行動就是推出刺激經濟的立法。他還很可能采取措施進一步緩解金融危機,幫助美國汽車製造商擺脫困境,實施改革醫療和能源政策的艱巨任務。
歐洲領導人也紛紛將注意力集中在本國內,實施了振興經濟的一係列措施和計劃,力圖控製財政損失。如,2008年秋季,法國總統薩科齊和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分別慷慨陳詞,大談保護本國企業免遭外國企業並購的必要性,雖說這種主張並不符合現代經濟學理論。
其次,麵對前所未有的情況——巨大的財政赤字數額以及金融體係無法解決的困難,西方國家也無力展開大規模的國際行動。
美國新任總統奧巴馬一上任,便接手了1萬億美元的赤字,之後實施的經濟刺激計劃,則使赤字增加到1.3萬億美元。也許這是美國進入20世紀30年代以來從未有過的縮手縮腳的時期。試想一下,如果這次危機不是這麼嚴重,隻像1994年墨西哥經濟崩潰那樣,相信美國對於國際行為未必不會出手幹預。
從曆史上看,美國資本市場的深度和流動性遠遠超過世界其他國家。經過數十年的快速發展,美國的資本市場已自成體係;而歐洲市場在過去10~15年間出現快速發展後,這種局麵才發生變化。美國和歐洲的市場是世界其他國家獲取資金的主要依靠,這種關係也加強了美國的全球影響力。可惜的是,在今後的數年中,這些市場提供的資金將大幅度減少。
中國從“世界工廠”向“世界銀行”轉型
全球金融危機改變了世界金融版圖。爭霸世界金融的英美銀行因危險投資和過度兼並收購而沒落,而資金運營較保守的中國銀行借助經濟增長實現了“大躍進”。
據統計,在1999年,世界20大銀行中美國籍有11家,英國籍有4家;而到了2009年3月份時,世界20大銀行中美國籍和英國籍銀行分別減少至4家和1家。相反,共有5家中國籍銀行榜上有名,壓倒了英美籍銀行,且總市值1~3位都是中國銀行,市值總額1753億美元的中國工商銀行位居第一,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緊隨其後,分別以1287億美元和1128億美元的市值總額位居第二和第三。中國交通銀行和招商銀行也分別列第12和第17,進入了世界20大銀行排行榜。這些銀行上市隻有2~3年。
2009年,曾經在1999年總市值達1509億美元並居世界首位的美國花旗集團總市值減少到137億美元,減少了90%以上,被擠出前20位。花旗集團在2007年發生金融危機之前一直保持第一的位置,如今卻淪落到需要依靠美國政府救援貸款生存的地步。1999年居世界第二位的美國銀行(BOA)收購麵臨破產危機的投資銀行美林銀行後,陷入了不良資產的泥潭中,降至第11位。
再次,危機損害了西方的經濟信櫻
無論是對於企業,還是國家來說,信譽都是至關重要的。同樣,危機損害了西方的經濟信譽這一點也非常重要,因為數十年來,美國的影響力和軟實力體現了以市場為基礎的盎格魯—撒克遜式資本主義的高明之處。在這種模式的幫助下,許多國家受益匪淺:擊退了社會主義,減少了國家幹預,推動了英國工黨的新生、東歐的經濟改革和越南在20世紀90年代的開放……然而,如今這種模式卻蒙上了陰雲。在人們看來,美國的這種金融製度已經失敗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