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將軍的氣焰很高,史迪威雖然沒有指揮聯合軍的名義,卻以中英聯合軍指揮自居,指手劃腳,不可一世……最後他和羅卓英兩人丟下大軍,隻身逃往印度,造成中國遠征軍的慘敗。
“史迪威逃到印度,還幻想湊合一部分兵力打通滇緬公路,一九四二年七月曾草擬了一個‘反攻緬甸計劃’,作為他在緬甸指揮無方遭到慘敗的遮羞布……這也說明史迪威隻憑主觀願望,不顧當時中美英具體條件,在失敗後還寫了一紙廢文。”(摘自杜聿明回憶錄《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述略》)
緬甸盟軍的堤壩不可挽回地崩潰了。
一九四二年五月二日傍晚,也就是日軍攻陷畹町的當天,一架被盟軍飛行員戲稱為“信天翁”的DC—3型運輸機在緬甸中部一片甘蔗園裏顛顛簸簸地著陸了。
飛機上跳下來兩個神氣十足的美國飛行員。他們嘴裏銜著雪茄煙,肩上佩帶著上校軍銜,高個叫羅伯特·斯科特,稍矮的叫凱萊布·海恩斯。他們奉美國總統之命,專程從印度飛往緬甸瑞冒接應史迪威脫險。
但是當他們被領進一座用作臨時司令部的莊園時,兩位上校吃驚地發現將軍手下隻有幾十名士兵,而將軍本人正在全神貫注地寫日記。將軍頭戴上次世界大戰時的舊式戰鬥帽,沒有佩戴軍銜和領章。隻有那頭花白的短發和威嚴的氣派使人對這個瘦老頭的身份不敢輕視。斯科特用一種大大咧咧的口氣提醒這位窮途末路的總司令:“嗨,先生,總統派我們搭救您來啦!”
史迪威抬起頭,愣了幾秒鍾。經過這段嘔心瀝血的日子,他變得麵容憔悴,身體虛弱,眼睛布滿血絲。但是他的目光仍然十分嚴厲。當他弄明白飛行員的使命時,便斷然謝絕了總統的關心。
“不,先生,還是讓我自己來對付這裏的麻煩好了。”他朝飛行員揮揮手,然後又埋下頭來繼續寫作。
飛行員愣住了,他們不得不打斷將軍的思路,再三向他解釋,在離這莊園不到二十英裏的地方已經發現了日本人的坦克。
“我說過,他們會來的,這沒有什麼了不起。”將軍厲聲說道。他站起來,向兩位飛行員下了逐客令:“你們馬上回去,把文件帶走。請轉告總統,我的事還沒有做完。我會走到印度去,在那裏重新收拾殘局。那時我會寫一份詳細的報告給他。”
將軍的固執使飛行員十分尷尬,他們不知道眼下還有什麼事情比安全撤退更重要。對於冒著危險專程飛來執行總統命令的飛行員來說,麵前這位性情古怪的將軍簡直不可思議,他在敵人坦克就要開到的時候居然拒絕援助。他們甚至疑心史迪威是不是受了什麼刺激或者精神不大正常。
斯科特上校用一種驚慌不安的語調結結巴巴地說:“將軍,請原諒,倘若因為我剛才對您有所冒犯,那麼我……向您道歉。請您跟我們走吧。”
史迪威突然大為光火。他擰著眉頭訓斥他們:“你以為我會計較你們的態度嗎?你這個傻瓜!我是指揮官,我有我的職責和任務。你們難道沒看見,我的那些中國軍隊正在前麵逃跑嗎?日本人要攆上並且消滅他們,我得把他們帶到安全的地方去。帶到印度,訓練他們,把他們變成第一流的軍隊。可是現在他們都怕日本人,你們懂嗎?”由於激動,將軍的嘴角微微顫抖。
“請允許我問一句,將軍,”海恩斯上校插言道,“您能追得上中國人嗎?據我所知,他們已經到了一百英裏外的科林。”
“在我確信我無法趕上他們之前,我決不會放棄他們。”史迪威斷然說。
“那麼您打算走到印度去?”
“我想在日本人打斷我的雙腿之前,我還是有這個信心的。”將軍回答。
飛行員隻好悻悻地退出來。他們雖然堅持認為史迪威在幹一件得不償失的傻事,但是將軍的意誌和品格卻使他們感到欽佩。
“凱迪,把飛機搖起來。”斯科特說。搖飛機是飛行員的行話,相當於輪船鳴笛或者軍隊鳴禮炮,表示致敬和祝福的意思。
信天翁飛起來。飛機帶走了多餘的文件,也帶走地麵人們的最後一線希望。將軍走出屋門,目送這隻鋼鐵大鳥掠過屋頂,掠過莊園,搖著翅膀在空中翱翔一周,然後迎著殘破的夕陽朝西北天邊飛去。馬達聲漸漸消失,大地重歸寧靜,天空一片空曠。黑暗的潮水從森林和房屋四周漸漸滲出來,慢慢擠壓著人們的心髒。史迪威感到一絲淡淡的孤獨和惆悵。他深恐感傷情緒會影響自己的信心和意誌力,就深深吸進一口潮濕的夜空氣,然後回到屋子裏繼續寫日記。
夜幕降臨,莊園裏到處燃氣篝火。值日軍官傳達將軍命令:準備轉移,半夜登車出發。現在史迪威指揮的隊伍一共還剩四十個人,,包括十八名美國軍官,六名美國士兵,一個中國警衛班,一名傳教士和一名美國新聞記者。
這天晚上,史迪威給華盛頓馬歇爾總參謀長發去一份急電,報告自己的去向和方位。電報首次提到在印度建立基地訓練中國軍和反攻緬甸的設想。這個設想後來經過進一步補充完善,正式定名為“X—Y計劃”(即“人猿泰山”計劃),呈報白宮。美國總統批準於當年執行。於是後來才有了著名的蘭姆伽訓練基地,有了十萬學生大從軍和氣壯山河的緬甸大反攻。
這份計劃就是後來被人斥為“一紙廢文”的東西。
緬北溫佐。
兩天後,史迪威又見到因鐵路中斷而終於沒能逃遠的中國總司令羅卓英。這位衣冠不整的將軍正在大發雷霆,責令部下弄幾輛汽車,並忠告史迪威和他們一道去密支那乘飛機回國。孰料兩小時後史迪威再去車站找他,這位總司令已經不知去向。
在從溫佐到英多的公路上,沿途都能看到中國軍隊亂糟糟潰敗的景象:丟棄的汽車,武器,笨重的大炮翻倒在路旁,還有很多損壞的坦克和裝甲車。一群群絕望的傷兵坐在路邊強行攔車,互相火並。在那些掉隊的卡車上,連車頭引擎蓋上都爬滿了中國士兵,好像一隻搖搖欲墜的馬蜂窩。中國人全都用驚慌和仇恨的目光盯著坐在汽車裏的美國大官。
史迪威扭過頭去,他為此內疚。
盡管史迪威一行拚命追趕,但是始終沒能趕上杜聿明和他的大部隊。電台同他們聯係不上,壞消息卻不斷傳來:遮放失陷,八莫失守,日軍第五十六師團主力已經渡過伊洛瓦底江上遊,密支那危在旦夕。再往前將無路可走。密支那以北是一片荒無人煙的沼澤地,沼澤被夾峙在聳入雲霄的野人山和無邊無際的原始森林中間,北端則橫亙著另一堵不可逾越的高牆——“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
五月六日,史迪威趕到英多,然而杜聿明的大隊人馬已經離去整整一天。
英多是緬北山區公路上的一個小鎮。它距離密支那還有三天路程,與印度英帕爾隔著兩架大山,中間有條趕馬人小道可通。現在,擺在史迪威和他那一小隊人馬麵前的選擇隻有兩個:向北,繼續追趕杜聿明;或者向西,趕在雨季到來之前和日本人封鎖邊境之前翻過大山,撤退到印度去。
緬北是條可怕的死胡同,日本人一旦搶占密支那,中國人不僅無法回國,到那時候想撤退到印度也為時已晚。
杜聿明為什麼看不到這個危險呢?
史迪威仰望天空中翻滾的濃雲,百思不得其解。
美國將軍在英多小鎮上盤桓了四十分鍾,最終決定放棄繼續追趕中國人的徒勞舉動。關於美國將軍丟下大軍隻身逃到印度的非議便從這裏開始。
當天,小隊伍的到命令補充給養,然後轉向西進的小路。
早晨起來,史迪威清點人數,意外發現隊伍裏增加了許多陌生麵孔:有丟盔卸甲的英軍突擊隊員,有疲憊不堪的基督教醫院護士,也有一些歪歪倒倒的逃難者和他們的家屬。其中還有人挺著大肚子,竟是個緬甸孕婦!
上帝!他在心裏嘀咕,這不成了難民收容隊了嗎?清點人數的結果,他的隊伍整整擴大了兩倍半,一共一百一十五人,包括那個即將出世的小戰士。
史迪威皺起眉頭。
首先是糧食將出現恐慌。原先準備的半個月幹糧隻夠維持五天,藥品早已沒有補充,更重要的是,他們必須趕在雨季到來前翻過大山。敵人一旦封鎖邊境,他們就會被洪水、饑餓和疾病困死在原始森林中。
一名中尉提議,將幹糧分一半給那些平民,讓他們各自逃命。另一名英國軍官則堅持,應當讓所有的緬甸人離開,跟緬甸人同行是危險的和有害的。
史迪威把隊伍集合起來,自己站在一塊大石頭上訓話。
“你們聽著,誰要是想走,就領上一份幹糧給我滾蛋!”將軍生氣地環視人群,粗大的喉結上下滾動。“誰要是想跟著隊伍,就給我閉上你的臭嘴!”
隊伍鴉雀無聲,隻有美國將軍怒氣衝衝的聲音在訓斥那些垂頭喪氣的下級軍官。
“你們想拋棄婦女嗎?還有那個快要做母親的孕婦?!你們想扔下平民不管,隻顧自私自利地逃跑嗎?嘿,你們這些當兵的真不害臊!你們想到過猶大沒有?拋棄婦女和兒童的人不是和叛徒猶大一樣可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