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整個德意誌啟蒙文學的發起者,在整個18世紀上半期,約翰·克裏斯托夫·高德蓋特倡導理性並力圖推動德意誌文學和戲劇的變革,他在《獻給德意誌人的批判詩學試論》中把法國的古典主義文學當成德意誌文學的典範和努力方向。
而作為德意誌啟蒙文學最傑出的代表是萊辛,他是德意誌文學的奠基人,在文學、美學、戲劇理論和文藝批評方麵都做出巨大的貢獻。他的美學論著《拉奧孔,論繪畫與詩的界限》、《漢堡劇評》奠定了德意誌現實主義文藝理論的基礎。萊辛的代表作有悲劇《薩拉·薩姆遜小姐》和《愛米利亞·迦洛蒂》,喜劇《明娜·馮·巴爾赫姆》,寓言《獅子與驢子》、《神與綿羊》。萊辛對德意誌人來說是啟蒙運動的宗師,海涅在(《論德意誌宗教和哲學的曆史》一書中說:“在路德之後,德意誌還沒產生過比萊辛更偉大、更卓越的人物。”
伴隨著啟蒙運動的發展,由於德意誌的分裂割據,資產階級的軟弱,人民反對封建主義的要求越來越高,德意誌不能像法國在政治領域進行革命,隻好在文學領域呐喊,從精神上發泄不滿,這就誕生了“狂飆突進”運動,它是啟蒙運動的深入發展。倡導者是赫爾德,當時年輕的歌德和席勒就是這一運動的主將。
赫爾德是德意誌文藝理論家,狂飆突進運動的理論指導者。他的重要著作有《關於近代德意誌文學的片斷》、《批評之林》、《論語言的起源》、《關於人類曆史哲學的思想》等,編有民歌集《各族人民的聲音》。在這些著作中他提倡民族文化,重視民間文學,試圖從曆史觀點來說明文學的性質和宗教的起源,並運用比較語言學方法解釋語言和思維的關係。
深受盧梭、萊辛和斯賓諾莎著作影響的歌德青年時為狂飆突進運動的主要人物,政治上反對封建割據,渴望德意誌統一,主張自上而下的社會改革,早期重要作品有劇本《葛茲·馮·伯利欣根》和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1786-1788年間他對古典藝術產生濃厚興趣,同時,研究自然科學,進行文藝創作,完成劇本《伊菲格尼》和《哀格蒙特》,後者以尼德蘭民族獨立戰爭為題材,反映作者對異族壓迫的憎恨。歌德的代表作詩劇《浮土德》係根據16世紀民間傳說寫成,長達1.2萬餘行,反映從文藝複興到19世紀初德意誌進步的、科學的力量和反動的、神秘的力量之間的鬥爭,宣揚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他的重要作品還有自傳《詩與真》和小說《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他的抒情詩很優美,是德意誌詩歌的瑰寶。
劇作家和詩人席勒是“狂飆突進”運動的另一位幹將,生於醫生家庭,學過法律和醫學,當過軍醫,青年時期為“狂飆突進”運動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的早期作品劇本《(強盜》歌頌了一個向封建社會公開宣戰的豪俠青年。劇本上演後,他遭到迫害,逃出符滕堡公國。他的劇本《陰謀與愛情》“是德意誌第一部有政治傾向的戲劇”(恩格斯)。
在藝術理論方麵,席勒受到康德唯心主義哲學的影響,寫出《論悲劇藝術》、《美育書簡》等美學論文。他認為通過審美教育能使人獲得精神上的解放,從而使社會得到改造。
由於德意誌社會發展的限製,18世紀90年代,“狂飆突進”開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德意誌古典文學的興起。德意誌古典文學是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進行的,是文學領域的大革命。但是由於參加者也隻有“狂飆突進”運動的幹將歌德和席勒,因此,古典文學在德意誌文學史上不是一個規模宏大的文學運動,也稱不上是一個文學流派。
但是,就在這10餘年當中,歌德和席勒完成了奠定德意誌文學在世界文學中占重要地位的光輝作品。如席勒的劇本《華倫斯坦》(1800年)、《奧爾良的姑娘》(1801年)、《威廉·退爾》(1804年)和美學著作《論素樸的與感傷的詩》(1796年),歌德的小說《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1795-1796年)、長篇敘事詩《赫爾曼與竇綠苔》(1797年)和詩劇《(浮土德》(第一部,1808年)。此外,他們還寫了大量的詩歌,特別是敘事謠曲。席勒逝世以後,歌德在生命的最後20餘年又寫了包括《浮土德》(第二部)在內的一批光輝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