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德國智慧(5)(1 / 3)

當歌德、席勒在積極進行古典文學創作的同時,與之並行還產生了德意誌文學的浪漫主義,所謂的浪漫主義是一種不滿現實、追求理想的文藝思潮。1796年奧古斯特·威廉·施萊格爾來到耶拿,1798年與他的弟弟弗裏德裏希·施萊格爾一起在柏林出版了《雅典娜神殿》,並以他們為核心形成了一個文學中心,文學史上稱為“早期浪漫派”或“耶拿浪漫派”。

除了施萊格爾兄弟,重要的作家有蒂克、諾瓦利斯、瓦肯羅德等。

他們的基本傾向是懷古遁世,重視童話和傳奇。1802年以後,早期浪漫派逐漸解體。拿破侖對德意誌的軍事占領使大部分知識分子熱心於政治。像弗裏德裏希·施萊格爾、亞當·米勒等早期浪漫派作家在政治上公開走向反動;一批青年浪漫派作家出於對民族前途的關注,想起了人民和民族傳統,他們在海得爾堡形成了新的中心,文學史上稱為“晚期浪漫派”或“海得爾堡浪漫派”。他們采集民歌,發掘久已被人忽視的文化遺產。

布倫坦諾和阿爾尼姆收集加工整理出民歌《(男童的神奇號角》(1806-1808年),格勒斯編輯了《德意誌民間故事書》(1807年)。

在這方麵貢獻最大的當推格林兄弟,他們不僅發現了許多德意誌文學中的重要文獻(如《希爾德布蘭特之歌》),而且整理加工了聞名世界的童話集《兒童與家庭童話集》(1812-1815年)。在創作方麵,成就最大的是艾興多夫。

“的代表人物,他的散文集《哈爾茨山遊記》控訴封建貴族的專製統治,抨擊資產階級的市儈習氣,顯示了卓越的諷刺才能。他的長篇政治諷刺詩《德意誌——一個冬天的童話》無情地鞭撻普魯士封建王朝的反動統治,號召被壓迫群眾行動起來建立自由的人間樂園,表達了作者的愛國思想。

19世紀20年代德意誌漸漸開始有了機器生產。19世紀30年代,德意誌的政治社會生活有了顯著的轉變,工業革命的跡象漸漸顯露出來。大工業在迅速生長,農民迅速地無產階級化。

德意誌人的民族意識高漲,他們要求結束阻礙現代化生產發展的諸侯割據局麵,統一德意誌,建立法製。一些進步的青年大學生和知識分子投身到這場運動中,他們自稱”青年德意誌“派,其中有伯爾納、卡爾·古茨柯夫和海涅等著名詩人。他們是”青年德意誌“文學的先鋒,他們主張公民解放、男女平等,猶太人享有全部公民權,文學、新聞和戲劇自由以及用憲法限製諸侯的專製權力,他們還要求享有旨在以建立共和國為目標的人民主權。他們主張用文藝宣傳政治和社會革命思想,反對消極浪漫主義,強調文學作品要接觸當代社會問題。

海涅無疑是”青年德意誌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意誌文壇上出現了以霍普特曼為代表的自然主義文學運動和以亨利希·曼、托馬斯·曼兄弟為代表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運動,他們都是世界級的文學大師,其中前者的《日出之前》在1889年演出,獲得巨大成功,並在1912年獲得諾貝爾獎!而亨利希·曼以深刻揭露德意誌資產階級和帝國主義的小說而著稱於世,托馬斯·曼在192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同時代的小說家赫爾曼·黑塞則於1946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德意誌就是這樣不斷向世界推出他們的文學大師。

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不僅僅給別國帶來災難,同時也給自己留下了一片廢墟。戰爭廢墟上的德意誌文學試圖重新開始。當時的許多作家所描述的是戰爭和毀滅的令人震驚的虛無主義。如沃爾夫岡·波歇爾特的劇本《大門之外》、海因裏希·伯爾的短篇小說《列車正點》、保羅·策蘭的詩集《罌粟和記憶》。他們不是直接和現實地以政治內容作為主題,而是將德意誌的罪過和失敗通過宗教或世界觀表達出來。

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德意誌經濟的恢複,德意誌的文學又重新繁榮起來,其中最著名的是海因裏希·伯爾在1972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時的德意誌文學開始了一次深刻的社會變革,文學的唯美主義化傾向被譴責為掩蓋不公正的經濟結構的社會和經濟原因,許多文學家追求社會和政治上的認同,但卻拒絕政治收編,這一時期以政治文學為主,如羅爾夫·霍赫胡特的《(代表》、貢特·瓦爾拉夫的《你們當官——我們的百姓》。

最近20多年,隨著東西德的統一,湧現了傑出的作家博托·施特勞斯,他的短篇小說《馬蓮娜姐妹》、劇本《恐病患者》等試圖通過神秘主義捕捉當地語言的精華。當然也有反映柏林牆倒塌後的文學,如英戈·舒爾策在其《樸實的故事:一部來自東部省份的小說》中以東部圖林根的一個小城市阿爾騰貝格為例,描述了柏林牆倒塌後人們既悲又喜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