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法國智慧(8)(2 / 3)

法蘭西人的服裝一直引領著世界的時裝潮流。巴黎一直是世界時裝的中心,每年的巴黎時裝節吸引了全世界各國人們的關注。每當換季的時候,克裏斯蒂安、聖洛朗和皮爾·卡丹等大服裝商都推出新的款式。

而這些在巴黎展出過的新款式時裝又成為各國時裝製造商參考、模仿甚至抄襲的對象。法國的男裝格調高雅、款式新穎、做工講究,每年都大量銷往國外,深受美國人、比利時人、英國人等的歡迎。法國的女式服裝更是享譽國內外。一般的女裝也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就是量體裁衣,盡可能襯托出淑女們的嬌媚與身段。但女裝很重視個性,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衣服。在街上行走,很少能夠看到同一種款式、同一種顏色相“撞車”的衣服。

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是最令全世界人們所向往的電影節之一。該電影節因有大海、美女和陽光而被稱為3S電影節。其宗旨是發現優秀影片,促進世界電影藝術的繁榮。創辦的初衷是由於1939年意大利法西斯政權控製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為了對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法國決定創辦自己的國際電影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創辦國際電影節的籌備工作才正式開始,並最終於1946年9月20日在法國南部旅遊勝地戛納舉辦了首屆電影節。此後,每年9月舉辦,為期兩周左右。但自1951年起,舉辦時間改在5月,目的是為了在時間上爭取早於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每年5月戛納電影節開幕都備受矚目。身著盛妝、珠光寶氣的影星們一個接著一個走過紅地毯,引來狂熱影迷的歡呼和尖叫不斷於耳。

著名影星英格麗·褒曼、費雯麗、奧黛麗·赫本、伊麗莎白·泰勒、派克、蓋博都曾光臨戛納電影節。該電影節的最高獎項自1957年起為“金棕櫚獎”,分別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而電影節的活動分為“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六個項目。戛納電影節自創辦之日起就得到法國外交部、教育部、國家電影中心的支持和資助。在戛納50歲的大典上,當時的法國總統希拉克專程到場致賀,該電影節在法蘭西人心目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貴婦沙龍沙龍是傑出人物自發的私下聚會形式,最早可追溯到16世紀。一個世紀以後,沙龍成為文學生活的中心,沙龍裏地位突出的是那些上流社會中最秀麗優雅、出身名門、受過良好教育的貴夫人。1610年朗布耶侯爵夫人在她的私宅“藍屋”召集人們舉行沙龍。參加沙龍活動的人們注重社交和禮節,女性在沙龍中被稱為“淑女”,不久,“淑女”便作為“才女”的專門稱呼在社會上流行起來;那些才思敏捷的文人因地位低下,不斷借口“方便交談”而謝絕坐凳椅。路易十四統治時期,公認的時尚是:“凡希望出人頭地的作家,必須躋身沙龍。”

18世紀法國社會大動蕩時期,沙龍更為興盛,其影響不斷擴大。

曼恩公爵夫人的沙龍是“新浪潮”的先驅。它最初是貴婦淑女們聚會的場所,後來成為啟蒙思想家的相聚之地。曼恩夫人是法國波旁王朝主係之一孔代親王第四的孫女,16歲嫁給曼恩公爵。公爵是路易十四私生子中的長子,為路易十四的情婦蒙特斯龐侯爵夫人所生,人稱“半個路易”。1700年曼恩夫人把索鎮古堡作為她舉辦沙龍的所在地。此後的幾十年間,公爵的管家和夫人的情夫在古堡組織各種各樣的沙龍活動,私人宴會、焰火晚會、舞會、戲劇,一場接一場。1720年後,沙龍具有更多的文學色彩。機智出眾的戲劇家皮隆,哲學家孟德斯鳩,文學家、哲學家狄德羅都是沙龍的常客,最殷勤的是大名鼎鼎的伏爾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