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商業中心主任衛祥雲
大國崛起,猶未竟時。
改革開放凡三十餘年,中國已曆滄桑巨變,實現了狂飆突起式的飛躍,亦崛起了一些粗具實力的經濟區域,如早年的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經濟圈,而在這些比較發達的區域,也崛起了所謂的“北上廣深”。特別是珠三角的崛起,帶動了中國經濟的整體騰飛,但是,由此也帶來了東部沿海與內地發展的不平衡。
與社會經濟發展戰略領域的“先富帶動後富”相對應的是,中國的區域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奉行非均衡發展戰略,即優先發展東部沿海,然後輻射到中西部。
自2008年以來,中國先後將十幾個區域規劃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麵,自珠三角一體化發展發軔,至海峽西岸經濟區、關中—天水經濟區、橫琴島總體發展規劃、江蘇沿海、圖們江、黃河三角洲,以及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皖江城市帶、海南國際旅遊島,乃至最近的新疆、西藏振興,成渝經濟區開發等,從東至西,從南到北,幾乎全在國家發展戰略的棋局之中。
在中國從非均衡戰略走向均衡戰略的時候,各個城市的蜂起爭雄,將所有的城市與區域,都拋入競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如何在未來競爭中實現新的飛躍,是各個城市和區域普遍關心的話題,鑒於此,關於中國城市競爭的研究,逐步成為具有時代特色的顯學。
上海的未來危機在哪裏?
香港為什麼會在最近十年衰落?
北京到底是需要分拆還是合並?
天津與廣州如何掙脫“老二”的宿命?
武漢何時實現中部崛起?
十三朝古都洛陽如何走向未來?
台灣未來是否會沉沒?
為什麼中國需要浙江經驗?
山東模式的局限在哪裏?
珠三角的邊地如何實現騰飛?
貧窮是革命老區的天命嗎?
思考這些疑問的過程,就是思考中國未來各種類型城市發展戰略的過程。而如果我們能夠找到這些富有代表性的城市和區域的發展之路,則中國的未來之路,盡可了然於胸。
目前,關於中國城市和區域的研究機構,分為幾個領域:一個是體製內的戰略研究機構,如發改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一些全國性的智囊和戰略部門;一個是社科院、高校等跟蹤研究中心,如清華大學長三角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社科院每年還有一個中國城市競爭力排名;還有一個就是各個地方政府的相關部門,如發改委,一些發達地域設立的發展局等。而來自民間的力量則非常少見。這次,青年學者羅天昊作為一個獨立研究者,他的出現,非常可貴。羅天昊在長江商學院工作過,有一定的學術功底,同時,還在中央直屬刊物《求是》係統工作過,熟悉大眾媒體的傳播形式。看他對於中國城市與區域的研究,十分養眼,既有獨到的觀點,嚴密的論證,同時語言形式活潑,富有衝擊力,這是非常難得的,其活力與蓬勃的激情,也是一般研究者所缺少的。
此外,近年來,雖然有大規模的國家戰略出台,各地關於未來的規劃也十分火熱,但是,目前中國還沒有一個關於未來城市和區域發展的整體戰略,這是自20世紀孫中山《建國方略》之後新中國所缺少的。羅天昊對於中國城市與區域,存在著一種宏大的設想,專門將城市與區域進行了分類,欲探究各種類型的城市都有怎樣的發展戰略。看得出他對於《建國方略》的推崇,也看到兩者之間某種傳承的影子。雖然不盡完善,而且他所處的位置與閱曆,都不足以思考引領整個國家戰略,但是,年輕人有這種抱負,是值得肯定和鼓勵的。
人年輕的時候,多走一些城市,是有好處的。羅天昊在定居北京之前,在廣東、貴州、上海、浙江、重慶等地就職,有在眾多城市工作的經曆,是非常少見的。這也使他對於中國的城市發展有更深切的體悟。這本書,也才可以有血有肉,不僅僅是枯燥的文字。同時,各種城市的生活經曆,也更有利於開闊眼界,洞察各自的利弊,同時互相借鑒。
此前,我對於羅天昊並不太認識,經過朋友介紹,才逐步了解大致,羅天昊執後輩禮,登門請教,感其誠意,就此聊作一表。為他作序,含有鼓勵之意,中國未來的發展,需要來自民間的力量,特別是需要來自年輕人的力量。這是我多年以來,一直所倡導和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