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大勢所趨。正如江水東流,旭日東升。
2010年,根據中國和日本雙方各自的統計,中國經濟總量正式超過日本,躍升為全球第二經濟大國。中國自19世紀初期從經濟全球第一跌入穀底之後,經過將近200年的漫長跋涉,付出幾代人的心血與努力,方始重新崛起為世界大國。
曆史從來曲折,卻絕不輪回,而是充滿涅槃與超越。
遙望100年前,中國滿目瘡痍,偉大的先行者孫中山在1920年飽含熱望地寫下了題為《建國方略》的雄文,以期指導中國走向富強文明,這是中國近現代曆史上第一次係統性地提出“東方大國夢”的設想,並闡明了其具體的發展方略。在書中,這位“現代中國之父”為貧窮落後的中國構建了一個實業救國的東方大國之夢。奈何中國先後遭遇軍閥割據、外敵入侵、內戰頻仍,乃至新中國建立初期的內耗,一直到改革開放,幾乎是一個甲子之後,中國方才重拾大國之夢。30年改革開放恰如一次急行軍式的萬裏長征,使中國幾乎走完了全球其他大國上百年的曆程。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
中國已經站立於高峰之上,但尚未登臨絕頂。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中國仍然將處於發展之中,而中國超越美國,重新成為世界最大經濟強國,保守估計,亦需要三五十年。在這未來的50年內,中國仍然需要一場震古爍今的改革。正如百年前的先賢梁啟超所期待的那樣,再造一個“少年的中國”;亦如革命先烈方誌敏所言,新建一個“可愛的中國”。
全球大國的崛起無不是以強大的城邦崛起為先導的。倫敦、利物浦、曼徹斯特等特大工業城市的興起,是英國開啟興盛時代的標誌;紐約、芝加哥、底特律以及後來洛杉磯的興起,是美國從草創到崛起為世界強國的標誌;在亞洲,東京、橫濱、大阪的崛起,是明治維新以來日本騰飛的標誌。
同樣,中國的崛起亦是以中國的區域與城市崛起為標誌的。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圈的相繼崛起,使中國沿海呈騰飛之勢,而沿海地區曆時30年的發展最終帶動了整個中國的騰飛。在此過程中,中國也誕生了現代意義上的中國大都市,除西安、重慶和武漢外,其他城市如香港、廣州、深圳、廈門、寧波、杭州、上海、蘇州、青島、天津、大連以及北京,均是沿海經濟崛起的表現。
在改革開放的前30年中,與“先富帶動後富”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相對應的,是中國的區域發展計劃。當時中國奉行非均衡發展戰略,即優先發展東部沿海,然後輻射到中西部。
自2008年以來,中國先後將十幾個區域規劃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麵。自此,中國從非均衡戰略時代走向均衡戰略時代。在未來,各個區域、各個城市將蜂起爭雄,造就中國普遍繁榮的恢弘氣象。
今日是昨日的延續。
考究今天的國家大棋局,我們赫然發現,前人之樹,已結今日之果。近百年前,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所提出的種種宏偉設想,如今幾乎都已經變為現實。孫中山當年設想中國要建成北方、東方和南方三個大港,如今,大連、天津、青島、上海、寧波、廣州、湛江、香港俱已成為億噸巨港,遠遠超過他當年的設想。而他當年所提出的建設三條全國鐵路主幹線的設想,則已經被新的四橫四縱所取代。無論是孫中山的“改良現有水路”,還是毛澤東的“截斷巫山雲雨”,隨著三峽大壩的建成,亦已成為現實。中國在軍工、重工和航天領域的發展,隱約延續了毛澤東時代的三線建設布局。而中國率先發展沿海,然後帶動全國的格局,無疑正是鄧小平“先富帶動後富”戰略設計的實現。
同樣,中國的未來發展,亦必然以今天為根基。“十二五”規劃欲以發展新興產業和實現產業升級來破解中國未來的產業困局,而這一切都建立在改革開放30年,甚至是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中國持續了幾十年的不斷努力之上,建立在中國目前在全球產業鏈的既有地位和定位之上。同樣,各個區域和城市的發展,既要超越現實,又要尊重現實。目前,中國各個區域和城市的大躍進式的發展值得警惕,特別是在中國即將結束高速發展時代,進入長期的中速時代的關口,更是如此。所謂飛躍,絕不是天馬行空,而是厚積薄發。
更重要的是,一時興盛可以另辟蹊徑,保持長久的繁榮,則需要尋找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