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2009年,洛陽總產值達2075億元,超過2000億元大關,躍升中國城市前50名,同比增長13%,分別高於全國、河南4.3個和2.3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830億元,增長15.9%,高於河南省1.3個百分點;實現利稅277.3億元、利潤137.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了24.6%和18.1%,高於河南省15.4個和7.4個百分點。同時,洛陽的工業貢獻值達到了65.3億元。在21世紀的前10年,洛陽的發展可謂突飛猛進,特別是2004年和2005年,發展速度達到28%,全國罕見。
不過,在洛陽花開兩度的背後,仍然存在很多隱患,在未來,洛陽要完成持續發展,需要三個方麵的努力。
其一是輕重工業的協調。
2009年,洛陽輕重工業比例為13∶87,重工業仍然居絕對主導地位,這一方麵是洛陽的優勢,另一方麵亦說明洛陽大眾工業的不足。而鄭州、新鄉等之所以發展迅速,更主要的是靠輕工業的拉動,因為輕工業才是真正與最終消費緊密聯係的。
其二是傳統工業與新興製造業之間的協調。
洛陽在經濟改革模式上,與東北老工業基地很類似。自2006年以來,洛陽堅持實施“項目引資雙帶動”戰略,在加大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同時,著力培育優勢產業,注重發展新興工業。
目前,一拖、洛軸等傳統大型國有企業,已經基本完成改製,老樹發新芽。新洛軸突飛猛進,甚至“神舟六號”90%的軸承部件,都是采用洛軸的產品。中信重工的特大型裝備產品處於國際先進水平。洛玻集團成為世界三大擁有浮法玻璃技術的產地之一。一拖集團的拖拉機則風靡中亞和非洲。
洛陽已經形成了初步的產業聚焦。洛陽共有17個省級產業集聚區,數量居河南省內首位,形成了先進製造業、石化工業、鋁加工業、鉬鎢鈦產業、矽材料產業等六大產業基地。
此外,洛陽的能源性產業亦居全國前列。小浪底樞紐主體在洛陽境內的孟津,其電力工業裝機總容量761萬千瓦,是河南省乃至中國重要的電力能源基地。洛陽的石油產量亦在河南居首。
在完成傳統產業的新生之後,洛陽重點發展了一些新興產業。中航鋰電(洛陽)有限公司、洛陽中矽高科技有限公司等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相繼崛起。洛陽的矽及光伏產業的發展尤為迅速,洛陽市多晶矽的年生產能力超過3000噸,產量在全國排名第二。此外,洛陽還致力於打造中國規模最大的“動力穀”。
洛陽是全國重點科研院所集中、科技人才高度密集的城市,目前有14個國家級科研院所和15萬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市區的科技人員密度在全國位列前三甲。“神舟六號”上的某些部件都是洛陽製造,可見其科技實力不可小覷。未來,洛陽如能有效轉化其科技力量,在高新技術領域,或可引領河南省的風潮。
如此,洛陽的傳統重工業、新興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可以齊頭並進,改變目前工業結構單一的局麵。
而在洛陽的項目引資中,除引進大項目、高新技術項目以外,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引進大批的大眾製造工業,以中和洛陽輕工業不足的局麵。這種模式,在很多內地城市中普遍存在。如湖北小城紅安,在紅安煙廠被武漢煙廠兼並、工業根基受損之後,就大規模引進大眾產業,娃哈哈、雨韻、上好佳等食品產業紛紛進駐紅安;而在鄭州近十幾年的快速發展過程中,輕工業亦居功至偉。在未來,洛陽同樣需要在輕工業領域加快發展步伐,在短期內無法產生內生性企業的情況下,先引進國內外大眾產業巨頭,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
其三是增加非公有製經濟的比重,並同時完成對國有企業的改製。
最近幾年,洛陽經濟雖然突飛猛進,但仍然是一條腿走路,即洛陽的飛躍,主要靠的是傳統國有企業的老樹發新芽。經過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的陣痛之後,目前洛陽的大型國有企業都已基本完成改製。早在2000年,在洛陽市虧損的38家大型國有企業中,完成改製的就有25家,占總數的65.8%。巧合的是,洛陽當年減虧企業為68.4%,幾乎與改製同步,由此不難看出兩者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