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區域特性的不同,皖江城市帶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在資金來源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由於皖江城市帶具有配套性強的特點,因此吸引了很多地方的企業投資。中鹽在2009年率先投資合肥,中鋁、中航、中石油、國投集團等央企紛紛赴皖進行調研。其後,簽署了180多個投資項目,涉及總投資額超過6000億元。
其他經濟區域的企業,亦紛紛投資皖江城市帶。淮北礦業投資的安徽定遠大型鹽化工項目,總投資額達160億元,皖江城市帶已經出現了投資的“羊群效應”,獲得的地方企業投資已近2000億元。
而在江西省的計劃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前期投入需要1.5萬億元。為籌得這筆巨資,更需要其開放投資,爭取比較寬鬆的金融政策。
來自國家層麵的支持,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麵:其一是生態建設以及湖區農民的轉移支付;其二是環保項目中的財政撥款,如鄱陽湖樞紐工程、湖水治理資金等;其三是在鐵路、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給予支持。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自籌資金主要途徑之一,是利用銀行貸款和投資。目前,鄱陽湖區乃至整個江西都比較缺少大的中央級銀行,其借助的力量,更多來自商業銀行。未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將組建10家農村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新增30家小額貸款公司。同時,鄱陽湖作為世界知名的生態區,可以謀求世界銀行的支持,為此,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正爭取利用銀行貸款實施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示範項目。九江環鄱陽湖區域和修河源頭的13個縣(市、區)均將受益。
此外,還可以考慮發行政府債券。同時,大麵積開放民間投資,如,籌建“鄱陽湖產業投資基金”,或者各地的汙水治理基金等,以廣泛吸引社會投資。
鑒於此,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急需獲得金融政策方麵的寬鬆政策,如區域內城市商業銀行改革發展,民間銀行跨區域設立分支機構,打造南昌等區域金融中心,與國際金融組織展開合作,開放保險等其他金融業等。
韶關、河源、湛江:珠三角的三角競爭
珠三角已呈騰飛之勢。
但是,珠三角的三個角地,東角河源、北角韶關和西角湛江,卻仍然在沉睡之中。
在珠三角這塊熱土的周圍,出現了一片窪地。不得不說,這是廣東乃至全國發展戰略的一大遺憾。
作為廣東經濟龍頭的珠三角,由於傳統的製造業麵臨成本上升等壓力,產業轉移已經迫在眉睫,珠三角的戰略縱深已經不足以承載其快速發展,在此情況下,珠三角邊緣地帶的發展,就成為珠三角維係未來競爭的潛力所在。在未來,珠三角東西兩翼的發展以北角的騰飛,已成必然之勢。
河源實行顛覆性的發展戰略,以四新產業(新材料、新能源、新裝備、新醫藥)立極,其未來值得期待。韶關是廣東通往內陸腹地的咽喉要道,而其重工業如能得到大眾工業的中和,將成為廣東重要的工業城市,有望成為未來廣東區域性中心。湛江則隨著北部灣沉浮,有望成為廣東西部乃至北部灣的中心。
三角爭雄,誰可領先?
南海激蕩,煙花漫天。
自改革開放以降,珠三角即逐步成為全國經濟發展的龍頭,引領中國轟轟烈烈的經濟發展之先聲。而深圳特區30年慶典的煙花,似乎為珠三角騰飛的注腳。曆30餘年的發展,時至今日,珠三角經濟區早已成為中國最發達的區域,形成了廣州和深圳兩大中心城市,佛山、珠海、東莞、中山、惠州、江門、肇慶等七小虎亦群星璀璨。珠三角由此成為中國產業結構最齊備、最富有競爭力的區域。
但是,在新的《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出台之後,珠三角四顧之下,卻頗為尷尬。珠三角邊緣的三大邊角之地,東角的河源、北角的韶關、西角的湛江,在過去的30年中,已經被珠三角拋在千裏之外。
在改革開放30年後,隨著中國的國家發展大戰略從非均衡戰略過渡到均衡戰略,戰略中心將不可避免地從沿海轉移到更廣闊的內陸。珠三角乃至整個廣東的未來發展,必然出現大的變局。
珠三角邊緣三角地的騰飛,不僅是大珠三角欲持續領先中國的必然選擇,亦是將來實現泛珠三角發展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