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產業轉移:中國的“中突西進”運動(2)(1 / 3)

第四節高新及生態產業vs傳統產業

定位與戰略目標的差異,使皖江城市帶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產業結構,存在著重大的區別。

皖江城市帶的規劃是,至2015年,汽車、鋼鐵、有色、裝備製造、化工、建材、家電、農副產品加工等八大產業銷售收入超千億元,三大產業協調發展。

但是,在皖江的三大產業中,其側重點絕不一樣,非農產業比重達到90%以上,暗含其未來將以大規模工業化為特征。

皖江城市帶加工產品的50%以上為長三角配套,汽車、家電等產業所需零部件的70%左右都來自長三角。其產業轉移,出現了組團式轉移趨勢。皖江的開發園區,亦將出現集中的趨勢。

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戰略目標中,首要的是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其次才是在此基礎上的工業發展。而這種戰略布局,注定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未來三大產業的比例,將比較均衡。

除三大產業比例上的差異外,兩者的工業體係亦各有側重。

在產業結構方麵,皖江城市帶明確把裝備製造業、原材料產業、輕紡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作為六大支柱產業。擁有全柴動力、江淮汽車、海螺水泥、美菱、三洋等知名企業。

皖江城市帶將主要承接長三角的傳統產業、大眾消費產業,其特征為具有規模效應的廣泛的製造業。

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主要確定了光電產業、新能源產業、生物產業、銅冶煉及精深加工產業、優質鋼材深加工產業、煉油及化工產業、航空產業、汽車及零部件生產基地等八大工業產業。

在傳統的產業之外,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未來的亮點在於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部部長萬鋼稱,將優先扶持光伏、風能核電、新能源汽車等產業,促進產業聚集。

江西石英儲量全國第一,是我國最重要的光伏產業基地。太陽能巨頭賽維,即落戶於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的新餘。此外,鳳凰光學、聯創光電等光電企業亦在區域內。

在龍頭企業的比拚上,皖江城市帶的領袖型企業如江淮汽車等,更有影響力。同時,皖江城市帶配套能力強大,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在配套能力上稍顯不足,這使其無法形成像皖江城市帶那樣的組團模式,亦難以形成集中的工業園區。

作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成員及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重要區域,上饒的產業結構具有典型意義。在上饒,既有比較發達的工業,亦有生態農業。2008年上饒市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68家,為全省第一位,同時,高新科技產業、商貿物流產業亦比較發達。

據張愛平介紹,作為上饒的中心城區,信州已經形成了紡織服裝、機械製造、光學電子、食品加工為主的四大支柱產業。商貿物流產業對於經濟的貢獻達到50%以上,在信州,有13家營業額過億的商貿市場,3家營業額過億的商貿城。同時,高新科技產業比較突出,有本土的鳳凰光學、眾力光學;來自台灣的太陽能企業光寶集團;來自廣東的光伏產業金科能源等。

第五節資金來源:產業吸引vs開放創新

皖江城市帶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最大的共同點是,都搭上了2009年以來中國批量生產的12個國家級區域發展戰略規劃的快車。這既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不幸。

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包括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的逐步確立,其時間跨度大,空間距離亦廣闊。從深圳70年代末設立特區,到90年代初開放浦東,以及到21世紀初成立天津濱海新區,間隔均有十餘年。每一個經濟區的設立,中央政府都可舉全國之力進行重點投入,並且給予廣泛的優惠政策。例如,深圳特區更多獲得了政策創新支持,而浦東新區和濱海新區,則獲得了大量的中央財政的傾斜。

30年前對沿海區域的政策和資源的傾斜,是定向和集中的。而本次的12個新的規劃如天女散花,各個規劃區雨露均沾,但難以獲得特殊照顧。各自的優勢亦互相抵消。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皖江城市帶,還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其未來獲得來自中央政府的資金與政策優惠,都是極其有限的。更多的可能是需要自籌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