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紅安經濟何時騰飛
在中國的幾大老區中,井岡山走的是“旅遊興市”之路,其第三產業的比重超過50%;延安走的是“工業興市”之路,其2008年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了80.7%。
而紅安的發展,則經曆了多次波折。20世紀90年代,紅安曾一度走工業化之路,後來,又主要發展旅遊產業,最近幾年,則又回歸工業興市之路。目前,紅安的三個產業,基本上比較均衡,2007年,三大產業構成為30.0∶38.0∶32.0,基本呈三足鼎立之勢。
紅安卷煙廠在2003年被兼並之後,紅安支柱產業被“釜底抽薪”,紅安由此對工業立市產生懷疑,一度欲以旅遊興市。但是,由於宣傳不足,以及交通落後,紅安離其設想的“全國旅遊重鎮”,尚有不少差距。
而在工業方麵,紅安既有交通不便之痛,亦有行政級別過低的製約。交通的不便,既削弱了紅安與武漢之間的商業聯係,也使紅安與東南部發達地區的來往不便。而行政級別造成的局限,使其無法似延安那樣,獲得國家大項目。就目前而言,紅安所堅持的農業、工業與旅遊業齊頭並進,既是明智之舉,亦屬情非得已。
不過,紅安在明確發展方向之後,近年來發展比較迅速。自2007年起,紅安的經濟增長速度分別是13.8%、29.9%、15%,而工業增長更是迅猛,近兩年增長率分別達到了33.0%和32.6%。在全國性製造業萎縮的情況下,更顯速度驚人。
不過,數十年來,紅安的經濟一直依賴於紅安卷煙廠等少數幾大企業,自紅安卷煙廠被兼並之後,紅安經濟元氣大傷,經濟結構亦失去平衡。最近幾年,紅安工業經濟的發展,更多的是靠一種“租借經濟”的模式,靠吸引外地企業投資設廠來拉動本地的經濟增長。
最近幾年,紅安加快了“兩園一區”建設,即城西工業園、城東工業園,以及紅安經濟開發區(省管)。在兩園一區中,進駐的多數重點企業都是外地企業,投資達數億元的娃哈哈是杭州的企業,投資2.8億元的雨潤是江蘇南京企業,投資1億元的上好佳屬於外資企業,而紅安獲得的投資最大的項目鈞宇紙業,則是河南鄭州的企業。甚至本來起源於紅安的紅安卷煙廠,現在也屬於“外地人”,隸屬於武煙了。
在紅安卷煙廠被兼並之後,似乎引起了連鎖反應,紅安化肥廠、紅安酒廠等曾經的重頭企業,紛紛麵臨困局。目前,紅安全縣財政收入中2/3來自工業。如果不能培育自己的工業體係,一旦外地企業撤資,紅安經濟將有空心化的危險。
紅安的農業略占總產值的1/3,在很多年內,紅安都沒有發展出自己的特色產業。
紅安的地形複雜,北部為山區,南部為丘陵崗地,作物非常多樣。其實紅安可以借鑒台灣的農業模式。台灣省南部的屏東縣以熱帶果樹為主,主要盛產木瓜、蓮霧和淡水水產等特色農產品,中部雲林、彰化等縣市擴大蔬菜種植麵積,每個縣、鄉都有具有獨特優勢的農產品,農業區域化特色十分明顯,形成了“一縣一品”的格局。
紅安出產的花生、紅薯、板栗、茶葉比較知名,特別是紅安的紅薯,“紅安苕”聲名在外,既有諷刺紅安人過於淳樸固執之意,也含有對其美味的褒獎之義。在未來,紅安亦可借鑒台灣模式,形成“一鄉一業”的格局,打造特色農業鄉鎮,甚至是特色農業村。
同時,紅安在農業產業化方麵,需要進一步努力。目前,除了花生製品廠之外,紅安的食品加工企業,多是外地企業。未來,紅安需要發展自己的食品工業,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帶動整個農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