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則要進一步發揮港口和濱海新區的作用,增強生產和製造基地功能,增強物流功能和製造基地功能,發揮已有優勢的通信產業。
河北要加強發展生態農業、特色農業、出口型創彙農業,發展有比較優勢的醫藥和紡織等行業。
遼中地區的沈陽要增強現代服務業功能,發展現代製造基地功能。
目前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大多是以城市群的麵目出現的,如美國東北部城市群和五大湖區城市群、日本關西城市群、英國中部城市群、德國中部城市群等。這些城市群大小城市之間,在避免產業同構和重複建設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產業部門合理分工的多層次網絡型協調發展的產業布局體係。可以說,通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方式,在合作與資源共享的基礎上提高大城市的綜合實力與綜合競爭力,是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大背景下城市發展規劃的必然選擇。
目前,國內的主要經濟區,產業協調並不成功。甚至在珠三角,廣深長期爭端,順德、中山、東莞、佛山在製造業領域搏殺激烈。
長江三角洲城市定位及其啟示
長江三角洲城市圈,通常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無錫、常州、鎮江、泰州、揚州、南通、寧波、湖州、嘉興、紹興、舟山等15個城市。據統計,這一區域以全國1%的土地、6%的人口,創造出了全國20%左右的國內生產總值,被稱為正在崛起的世界第六大城市圈。
南京在長江三角洲城市圈中的定位是:長江下遊重要的區域性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中國最大、世界一流的重化工基地,全國一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杭州的定位是:上海的“後花園”,長江三角洲的製造業中心之一。
蘇州的定位是:與上海錯位發展,“服務業主要在上海,製造業主要集聚在蘇州”。
無錫的定位是:以IC為主體的信息產業基地,以新材料為主的高科技產業基地、紡織工業基地,生物醫藥基地。
常州的定位是:現代製造業基地。
鎮江的定位是:打造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首先建成江蘇的“光穀”。
泰州的定位是:千年古城,現代港城。
揚州的定位是:化工產業基地,汽車產業基地。
南通的定位是:上海產業轉移基地,發展港口經濟、海洋經濟、特色經濟。
寧波的定位是:長江下遊的區域中心城市,上海港的重要組成部分,華東重要外貿口岸,長江三角洲的重要化工基地。
湖州的定位是:上海及周邊地區的產業對接基地。
嘉興的定位是:上海乃至長江三角洲的製造中心。
紹興的定位是:以輕紡為主的工貿城市。
舟山的定位是:港口旅遊城市,上海和長江三角洲的“前花園”。
從這14個城市的定位來看,都體現出了各自鮮明的特色,發展各自的特色經濟;與上海實行對接,進行錯位發展;主動接受上海的產業轉移,實行梯度發展。因此,可以用“特色發展、錯位發展、梯度發展”三句話來概括。14個城市在產業定位方麵,有的側重信息,有的側重光電子,有的側重化工,有的側重汽車,有的側重輕紡,有的側重旅遊,有的側重港口、外貿,都沒有搞“小而全”、“大而全”,也都沒有一窩蜂地提建設現代製造業基地。在與上海的關係定位方麵,除了杭州提出要做上海的“後花園”、舟山要做上海的“前花園”外,其他城市都沒有做類似的定位。
第二節高端崛起還是中端崛起
2010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中國超過德國,成為全球第一出口大國。改革開放曆經30年,中國已經創造了“中國奇跡”,亦使“中國模式”成為廣泛的共識。自1840年以來的強國之夢,已經隱約在望。
在此情況下,很多人提出,中國完成了初步的強大之後,應該走向全球產業鏈的高端,迅速實現普遍的產業升級。而在此前,吉利收購沃爾沃,似乎成為中國企業未來走向的注腳。
因此,在眾多地方區域規劃中,很多城市都提出了“高端崛起”的方略。
其實,這是一種誤區。
就中國在全球產業鏈所處的位置而言,中國仍然位於全球產業鏈的下端。
全球產業鏈的轉移,其路線為:從歐美到日、德,為第一次產業轉移;從日、德向亞洲四小龍等後起發達區域的轉移,為第二次產業轉移;而從亞洲四小龍等新興發達經濟體,向最廣大的後發經濟體的轉移,是第三次產業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