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事實上,這是個誤區。因為東莞不僅是東莞,還是珠三角的一員,而整個珠三角,第三產業的中心從戰略安排和自然選擇上就是以香港為龍頭的,不是說東莞第三產業不發達,而是東莞的部分第三產業,實際上變相地已經由香港代替完成了。香港的服務業超過80%以上,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分擔了珠三角其他城市的服務業功能。
而在2010年,東莞倒是服務業超過50%了,但是,經濟增長速度反下去了,這就意味著工業出現了滑坡。
在京津冀經濟區同樣存在這個問題,北京的第三產業已經超過60%了,說明很多河北的城市,服務業已經被北京拿過去代做了,而每個河北的城市,如果都認為第三產業沒有超過50%就不合理,那倒反不合理了。
同樣的,目前北京製造業隻有30%,跑哪裏去了?很多就是跑到河北其他地方去了,這就是其他河北城市的機會。
如果在渤海經濟區,一些城市非要以服務業衡量自己的發達程度,就是對於北京的漠視,承接來自北京的工業何嚐不是一種機遇?
第四節集中突破還是均衡發展
事實上,無論是城市內部,還是城市群,其發展都要經曆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集中”階段。都市經濟圈都經曆了一個“核心城市”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過程。“強核”階段的發展動力是工業化和城市化。在這個階段,歐洲國家用了200年左右的時間,美國用了100多年時間,日本用了八九十年時間,表現出明顯的趕超發展的態勢。
在國內,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等經濟區,都形成了核心,如上海為長三角之核心,香港為珠三角之核心,北京、天津為環渤海的核心。
第二階段是“分散”階段。形成初步的核心城市之後,這些核心城市開始對於同一個經濟群中的周邊城市進行輻射。如長三角的上海輻射江浙,香港輻射整個珠三角。
第三階段是普遍的繁榮,即網狀繁榮。
最典型的是珠三角,香港輻射各個珠三角城市之後,各個珠三角城市內部亦開始形成均衡。如順德和東莞,出現了很多名鎮,每個鎮都比較繁榮,基本沒有落後的地方。
而京津冀經濟區,則還處於集中階段。北京、天津缺乏對於周邊城市的輻射能力。北京、天津比周邊富有。而在北京內部,城區又比郊區富有。
本次,北京合並了內城四區,而事實上,北京未來的趨勢,應該是設立更多的功能區。北京的朝陽、豐台、海澱三區,都過於龐大,未來可以考慮分拆。
事實上,無論是通州新城還是亦莊的“獨立”,都隻是未來北京東進南擴的開始,而非結束。北京必須先發展各鎮,與天津打通,然後和天津一起,輻射河北,才能帶來整個京津冀的繁榮。
相對而言,環渤海大經濟區,其發達程度遠遠落後於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特別是珠三角區域,在廣州和深圳兩大中心城市的帶動下,普遍出現了“小城小鎮”的格局。如順德,麵積隻有800多平方千米,比通州和大興都要小,但是卻拆分為10個鎮;東莞麵積為2465平方千米,除城區外,還設有28個鎮,每個鎮都非常發達。通州和大興作為北京相對比較發達的郊區,在未來經濟騰飛之時,繼續進行內部分拆,發展出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小鎮,亦大有可能。
未來環渤海經濟區要趕超珠三角經濟區,比拚的不僅是大都市,還有小城鎮。隻有小鎮的普遍繁榮,才是真正的繁榮。
第五節民營經濟是否繁榮
民營經濟的發達程度,是檢驗一個城市或地域經濟活力的最重要指標。
目前,長三角、珠三角都形成了民營經濟為主體的格局。
而京津冀,則乏善可陳。北京、天津都以國有企業為主,雖然河北的民營經濟超過了50%,但是仍然低於全國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