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炎培6歲時,母親就教他識字,並正式準許他進入“漢石經室”學習。8歲起,叔叔伯伯們開始引領他閱讀四書五經、經史子集,臨摹碑帖,習字作文。9歲時,他入外祖父孟蔭餘開辦的“東野草堂”讀書,接受傳統的國學教育。黃炎培讀書天賦很高,許多作品他都可以熟讀成誦。像《史記》、《漢書》、《三國誌》、《老子》、《墨子》等百家之作,都了然於胸。
黃炎培自得地出入於“漢石經室”,周旋於諸子百家之中。就是這段時間,黃炎培靠著聰慧和勤奮熟讀了國學典籍,臨摹了金石碑帖,為日後的進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一步黃炎培走得很紮實,很實惠。
1899年,21歲的黃炎培走出內史第和“漢石經室”,參加了他人生中第一次重要考試,憑著厚實的家學,他以鬆江府第一名的成績,取中秀才。
3年後的1902年,黃炎培再應江南鄉試,一舉考中舉人。這一年黃炎培24歲。中了舉人,就表明他可以當官了。隻是此時的滿清政府已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了,而且,黃炎培對入仕並不十分感冒,他隻是想借此證實一下自己的水平和實力。中舉之後,他轉身還是搞他的職業教育去了。
25歲那年,黃炎培為了辦職教,曾和邵力子、張誌鶴為學生編譯了7萬字的《支那四千年開化史》,作為中學曆史教科書。首列曆代大事年表,次地理、人種,再按各曆史階段分章敘述,簡明扼要,便於省覽。在編譯過程中,黃炎培對各種史料典故信手拈來,脫口而出,令眾人大為折服。梅花香自苦寒來,這就是他在“漢石經室”枯坐硬讀打磨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