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黃炎培的“手腦並用”
黃炎培讀書用功,勤思善用,但卻不是一個死讀書,讀死書的酸秀才,傻舉人。這也和他的家庭以及他的成長過程有著密切的關聯。
1891年,黃炎培母親孟樾清病故,扔下他和兩個年幼的妹妹。1894年,他的父親黃叔才也撒手人寰。13歲失母,16歲喪父。一時間,黃炎培成了孤兒。《詩小雅》雲:“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失去怙恃的黃炎培,開始體會人生的悲苦和艱辛,也萌發了一種責任。身為長子,他覺得自己應該對這個家庭有所作為。故而,他下定決心,不再躺在親友的身上,靠他們資助養活,他準備棄學做工,自己掙錢養活兩個妹妹。
他把想法向祖母表示了,但是祖母堅決不同意,老太太告訴他說:“你身為黃家長孫,你的任務就是要好好讀書,光宗耀祖,我就是傾家蕩產,也會供你讀書。”
祖母的態度不容商議,其他族人也一致反對。黃炎培隻好放棄棄學做工的念頭。但是,很有主見的黃炎培並沒有完全按照家人的意見,一心一意地讀書,他背著大人到城裏找事做,一邊讀書,一邊打工。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勤工儉學。剛過18歲,他就被浦東南彙三灶周氏館聘為私塾先生,開始掙錢,開始工作,也開始了他的教育生涯。
沒有人知道那段短暫的勤工儉學生活,對年輕的黃炎培產生了什麼影響,但是這可能為他打開了一扇窗戶,讓他看到並且體會到勤工儉學的好處,他認為“要救中國,隻有到處辦學堂”,“教育為救國唯一方法”。同時,也讓他萌生了一種新的教育理想,一旦有機會,他就可能實踐之。
這種新的教育理論就是:辦職業學校。走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路子,為社會培養有一定技能的勞動者。這個理論今天我們聽起來很熟悉。這是當今最前沿的教育理論,也是許多學校確立的辦學方針。豈不知,100年前的黃炎培就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1916年1月,他寫了一篇很有名的文章,題目是《東西兩大陸教育不同之根本談》,他用對比觀察的方式提出:幾千年來,中國傳統教育最大的問題是“乃純乎為紙麵上之教育。所學非所用,所用非所學”。這話很痛快,一針見血。怎麼改正呢?他給出的藥方是要采取實用主義,發展職業教育。而職業教育,關鍵是要培養出“手腦並用,雙手萬能”的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