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1917年5月6日,黃炎培與馬相伯、蔡元培、張元濟、宋漢章、聶雲台、穆藕初等48人在上海成立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研究、試驗、推行職業教育的全國性團體中華職業教育社。1918年8月20日,在上海南市陸家浜創立了中華職業學校。這個學校開設的科目與一般學校大不同,設木工、鐵工、琺琅、鈕扣四科,並附設工廠。後來又添設土木、留法勤工儉學、染織、師範、商業等科。這些專業大都是社會所急需,也是熱門專業。換句話說,就是社會上需要什麼人才,他們就開設什麼專業,教學與市場接軌,專業與就業相銜,真正是與時俱進。
學校的教學方式也有革新,他們采取半工半讀的方式,以突出其實用性和職業性。黃炎培親訂了“勞工神聖”、“雙手萬能”、“手腦並用”的辦學方針和“敬業樂群”的校訓,並進一步明確職業教育的目的:為個人謀生之預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預備,為世界及國家增進生產能力之預備。
為了辦好職業學校,黃炎培想方設法聘請一些賢達人士到校任教,像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著名的記者鄒韜奮等都在中華職業學校工作過。鄒韜奮在職業學校當的是英語教師,他後來接辦了黃炎培創辦的《生活》周刊,“生活”兩字,就是黃炎培親筆所書。黃炎培的兒子黃大能回憶說:“鄒韜奮結婚的時候,我還吃喜酒去了,是父親帶我去的。”
另外,學校每天還特別安排了體育課,以強健學生體質。
這一點很特別。黃大能回憶說:“父親認為,中國學生必須改變舊‘文人’瘦弱的形象,他要我們每天鍛煉身體,我也常跟著他一早出去跑步。”
最近,網上盛傳一組二戰時期日本人的征兵照片,讓我們看到了60多年前日本年輕人的模樣,他們個子雖小,但卻肌肉發達,線條分明,皮膚光亮,顯得很有力量。相比之下,中國人的體魄就差遠了。滿清以來,中國典型文人的形象就是身著黑衫,麵留鼠須,頭懸長辮,一臉青灰,一步三晃。這樣的人,這樣的模樣,真是又可笑又可憐。實事求是地看,這般形象,東亞病夫的帽子不請自到。
因而,體魄鍛煉是中國一批有識之士一致的看法。教育家張伯苓曾說:對於中國人來說,德智體中,體育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說,中國人所受的教育中,不缺育德育才的方法,獨缺的是強體健魄的課程。這不僅僅是對於學校而言,對於一個民族來說,這話更重要。
對此,黃炎培又先行了一步。
100年過去了,在北京市崇文區的安樂林路的一座樓上,中華職業教育社的牌匾還在那裏掛著,出出進進的人還在實踐著黃炎培當年提出的教育思想,遍布各地的職業學校還在培養著麵向未來,麵向21世紀的新人。每每走過這裏,我都會放慢腳步,思量著一個問題: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這是一個百年老店,知道黃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