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要“殺人”的黃炎培(2)(1 / 1)

這大概算是黃氏教育法吧!

上世紀30年代,兒子黃大能遠到雲南參加滇緬鐵路的施工,一人在外,遠離家鄉父母,與家人的交流全憑信函。黃大能經常寫信回家,告知在外麵的情況。父母也會給他回信,有些叮囑。隻不過有短有長,最短的是黃炎培寄給他的一封明信片,上麵除了收寄信人的地址,隻有四個字:精忠報國。

這是他給兒子的忠告,也是激勵。

1935年12月9日上午10時,北平各大中學學生3000餘人齊集新華門前請願。隨後舉行大規模示威遊行,反對設立冀察政務委員會,反對華北“防共自治運動”,反對日本侵略華北。遊行隊伍在西單和東長安街與軍警發生衝突,學生受傷頗多,被捕者數十人,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學生運動。

“一二·九”運動開始後,上海各大學學生成立救國會,通電聲援北平學生運動。正在複旦大學讀書的黃大能熱情很高,他積極參加學生遊行,並準備和同學們一道,乘火車到南京請願。夜間,大家都在做出發前的準備工作,黃大能的任務是負責燒開水。時值初冬,寒風凜冽,燈光中,正在燒開水的黃大能突然發現父母相互攙扶著出現在站台上。見到兒子,黃炎培緊緊地握著他的手,像是囑咐一個上戰場的士兵:“蔣介石不可能讓你們順利到達南京,你們的前路十分艱險,望你囑咐同學們,膽子要大,心要更細,而且,必須運用靈活策略。”說罷,他重重地握了握兒子的手,轉身而去。

“城可拔,地可割,匹夫有誌不可奪。庶幾強虜凶鋒遏,嗟嗟東北好河山。誌有義民無義官,不生降即生還。低徊今昔空長歎,咄哉!諸生投袂起,與子同仇雪此恥。”

這首詩,黃炎培寫於1934年,用在此處,可能道出他當時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