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悲愴的黃萬裏
2001年8月27日下午3時5分,在清華大學校醫院一間簡樸的病房,90歲的黃萬裏溘然而逝。一生不屈不撓的一個戰士、詩人倒下了。
一座大壩;一篇小說;一個右派;一本著作;一生執拗,構成了黃萬裏一生的關鍵要素。
在他的追悼會上,他的一位學生說:在國內水利學界,多年來,黃萬裏代表著科學家的良心。
黃萬裏的悲劇令人扼腕,他去世後,開始有人撰寫有關他的文章和書籍,每出現一本,都會引起不小的轟動。有更多的人,開始從各個層麵剖析黃萬裏的人生,以及他的社會意義和價值。
有人說:黃萬裏的命運是個人的悲劇,也是中國的悲劇。他就是中國水利界的馬寅初、陳寅恪。
有人說:黃萬裏的一生是追求民主科學的帶有悲愴色彩的一生。我們用了45年的時間,才印證了一個科學家的論斷是正確的。
有人說:他的學問主要是致用之學,但他沒能致用,從這一點上說,他可能是個失敗者。他真正想做的並沒能做,隻能發出些聲音。科學家黃萬裏變成了思想家黃萬裏。
我們必須承認黃萬裏一生是個悲劇,而更大的悲劇在於他一生揮舞著科學的大旗,手中攥著真理,看似很強大,但最終倒下的卻是他?他甚至不知道他的對手是誰?這是為什麼呢?
有人曾給黃萬裏找了一個對立麵,同樣是清華大學水利係的教授張光鬥,說張光鬥一直在支持建三門峽、建三峽。這種說法,看起來好像是對的,其實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有悖常理。一個張光鬥奈何不了黃萬裏,張光鬥支持建三門峽、建三峽都沒錯,問題是不光他支持,站在張光鬥身後和身邊的是強大的專家團隊,無處不在的行政力量,還有黨和人民的意誌和願望。而黃萬裏,更像是現代版的堂吉訶德,他揮舞著長矛,卻看不到敵人。在他看來,是眾人皆醉我獨醒。而在別人看來,他醉得不省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