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黃大能的水泥
水泥,英文是cement,由拉丁文caementum發展而來,是碎石及片石的意思。水泥隻有加水以後,才會硬化,變得堅硬如石,如果再加上鋼筋做成混凝土,更堅不可摧。
黃大能是水泥專家,也是混凝土專家。他的一生,就如同水泥加水、加鋼筋一樣的過程,不斷地經曆著困苦,也不斷地提升著生命的硬度。
22年的右派生涯,黃大能沒有被命運的不公所擊垮,他對父親外圓內方的為人之策,理解得很透,掌握得也很準,因而,他在單位並沒有受到苛刻的待遇,盡管也有些宵小對他有所攻擊,但是,大多數幹部群眾,對他還是一如既往,沒有什麼歧視。幾任黨委書記對他的工作都給予了支持,他也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專業研究,這使得他在平反後,迅速地把握住了國內水泥業發展的前景,並依靠自己的努力,走上了世界的大舞台。他曾代表中國兩次參加國際水泥標準的ISO會議,研究製定了我國第一個水泥國家標準,也曾多次到國外講學交流,還幫助在建的三峽工程選擇了可用的水泥材料。
說起來,黃大能的專業離我們的生活並不很遠。你看,如今在城市的建築工地和馬路上,人們幾乎每天都能看到水泥砼車的影子,這些砼車把在郊區站點攪拌好了的混凝土,拉到各個施工工地,避免了過去現場施工、現場攪拌的工藝過程,也讓我們不再感覺到攪拌水泥時揚起的漫天塵埃。
把現場攪拌水泥,改為在工廠攪拌後再拿到工地上使用,這項創造,就是黃大能的成績之一。
改革開放以後,黃大能在政治上徹底翻了身。他1982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83年後又子承父業,先後當選為第四、五、六屆民建中央副主席,走上了民主黨派的領導崗位。他還是第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他開始在各種場合發表意見,闡述自己的主張。
1998年,黃大能作為民主黨派的政協常委,和王光美一道,出席了政協九屆一次會議舉辦的記者招待會。他所關注的問題,還是他父親一直倡導的職業教育問題。他認為,在我國中西部貧困地區,大力開展職業教育是符合國情的。讓他們有一技之長,是幫助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一條好路子。
這和80年前黃炎培的觀點一樣。
職教,是黃大能參政的主要話題。他所提的30多個議案,除了水泥,就是職教。
“右派”平反的那年,黃大能已經63歲了,在一般人看來,這是人生的尾聲了。但是他沒有放過這次機會,他用最大的努力釋放出熾烈的光芒,照亮了自己,也光耀了先人,顯示了他方正的一麵,就像加了水的水泥,加了鋼筋的混凝土,越發剛硬,越發堅強。
他的成功靠的是什麼呢?恐怕還得從那36字箴言中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