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說再次,是因為這一觀點,早在10年前,他就曾經提出來,並且在各種場合,都有表達。
此話一出,各種聲音吵成一團,有支持的,有反對的,過去隻有傳統媒體參加的論戰,如今由於網絡媒體的參與,更加熱鬧。一個觀點激起這麼大的風浪,說明了什麼呢?說明這個命題可能擊中了什麼要害!
顧明遠講這話恐怕是有感而發。
1951年,年輕的北師大學生顧明遠被教育部選派到蘇聯留學,選派的理由不外乎根正苗紅,學習優秀。在莫斯科列寧師範學院,顧明遠是個活躍分子,雖然個子不高,但是引人注目。就是在這個冰天雪地的國度,他和周蕖由同學發展為戀人。剛戀愛時,他既不知道周蕖的父親是高幹,也不知道她還有兩個著名的伯伯。
顧明遠笑道:“後來慢慢知道的。我的照片也寄回國了,她爸爸媽媽也看到照片了。”
看到照片的周建人夫婦,對女兒的選擇很滿意,沒有提出任何意見。
說起來,顧明遠的身世和嶽父還真是有相同之處,周建人是8歲喪父,顧明遠也是在8歲失去了父親。那年他當教師的父親離家,和另外一個女人結婚了,剩下母親一人帶著他艱難度日,是母親含辛茹苦送顧明遠一路讀書,一直到顧明遠學成回國,他們家借的錢還沒有還清。
周建人夫婦知道顧明遠的家況後,周夫人王蘊如就開始每個月給顧母寄錢,資助她的生活。也就是說,雖然女兒他們遠在蘇聯,還沒結婚,可在國內,周家已經把親家給認了,而且是認了一門窮親戚。
親家早就認了,結婚就提到了議事日程。回國後,顧明遠沒有直接回江蘇老家,而是回到了北京,直接進入了周家,和周蕖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禮大典,周建人隻邀請了楊之華以及民進中央的幾位領導徐伯昕等人,還有嫂子許廣平和侄子周海嬰夫婦,其他人都沒有通知。再就是顧明遠他們十幾個剛從蘇聯回來的同學,一群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大家在中山公園吃了頓飯。周建人送給新人的禮物是一對水晶圖章,分別刻著女兒、女婿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