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魯迅——審慎的距離(3)(1 / 1)

無獨有偶,就在前不久,周海嬰和兒子周令飛父子倆,曾聯袂著文,他們提出的觀點,很是駭人:魯迅是誰?而周令飛的女兒周

馨則說:因為在台灣長大,對曾祖父的文章讀得並不多,隻有在網絡上才能讀到。她表示曾祖父寫的文章有點深奧,不容易理解,印象最深的是《阿Q正傳》。即便在家裏,父母也從來沒有主動向她提起過魯迅。他們不要求女兒閱讀魯迅的文章,更不要求她作為魯迅的後人應該怎樣。

“爸爸雖然有一套《魯迅全集》,但早就收起來了。”周

馨說。

“為什麼一定要讀魯迅?”談到對女兒的教育方式,周令飛毫不含糊,“小孩子就應該無憂無慮,為什麼非要去背負那些沉重的東西?”

顧明遠、周蕖夫婦接受作者采訪。(耿海洋攝)

這代表了周家人的一種聲音。

周建人在世的時候,周海嬰節假日會去看望。而隨著長輩們的離去,堂兄妹之間的聯係也越來越少。

周蕖說:“現在來往很少,一年打兩次電話什麼的,我父親在的時候稍微多一點,我們在這方麵不是很注意。”

周蕖表示,他們和周作人家的子女沒有來往。但她知道周作人的兒子周豐一已經去世了。

周蕖說:“周作人家我們一無所知,豐一可能有妹妹,不知道,和周作人家裏沒見過麵。”

一旁的顧明遠也補充說:“沒來往。說實在的我們沒有什麼關係了。”

他還特意講了一件往事。

那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周建人還在世。有一次,周豐一以校友的身份到北師大參加活動,學校的副書記跑來告訴顧明遠說:“周豐一來了,你是不是要去看看他。”這位副書記和周豐一是同學,當然知道顧明遠和他的關係。

顧明遠找到周豐一,因為是頭一次見麵,他先自我介紹說:“我是顧明遠,周建人是我的嶽父。”

然而,結果卻不是他想象得那樣。顧明遠回憶說:“他一聲都沒吭,也沒問三爹怎麼樣啊,身體好不好,他問都沒問。所以我們後來也就再不來往了。”

嗚呼,有道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周家後人們的距離因為時光的流逝在加大,這是必然。他們對高居在家族神聖上方的魯迅,保持著審慎的距離,這是為了自尊,同時也是自信!

周建人去世以後,家人把他大部分的藏書送給了當時的紹興師範專科學校。之所以沒送到魯迅紀念館,顧明遠是這樣解釋的:“我的嶽母王蘊如幾次提出,魯迅紀念館是魯迅的東西,不是他家屬的東西,我們不應該把我們的東西送到那裏。”

周蕖再一次強調說:“我們也不是刻意想隱瞞什麼東西,我們家庭生活非常簡單,各人玩各人的,私人之間的交往很少。”

依慣例,我問周蕖和顧明遠:“你們家庭最看重的傳統是什麼?”

周蕖沉吟思考,沒有答話,顧明遠說:“就是儉樸。”

2008年12月8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