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總是白流。事實真的如此簡單嗎?失敗當然令人惋惜慨歎,但頑強不屈依然令人振奮。一九四一年上半年,在法西斯凶焰正炙的時候,隻有東方的中國,西方的英國還在抵抗。尤其是中國,已經堅持了四年艱苦卓絕的獨立抗戰,付出巨大的犧牲,但向世界展現出了一個民族的骨氣。
日軍在中條山戰役中勢如破竹,僅用一個多月時間便將****在華北的最後一個根據地拔除。但就在戰役後期,華北八路軍突然在正太、同蒲、平漢、津浦等主要交通線發動了交通破擊戰,重點破壞了正太鐵路。經過二十餘天的戰鬥,出動兵力達到了四十二個團,使華北各交通線陷於癱瘓。
八路軍選擇此時發動大規模破襲戰是極為聰明巧妙的,時間掌握得恰到好處。對於日軍在華北推行的囚籠政策,八路軍總部日益感到壓力,破襲的計劃早已有之,隻是一直在等待最有利的時機。
日軍的囚籠政策不斷分割、壓縮著抗日根據地,限製著八路軍的活動空間。但同時也因為分布點不斷增加,使得日軍的力量日益分散,而中條山作戰又使日軍大部集中於此,這就為八路軍集中優勢力量展開大規模進攻提供了有利條件;其次,冀中根據地——華北糧倉、八路軍的兵站,在日軍的不斷重點進攻掃蕩下,形勢越來越不利,正在苦苦支持。
而中條山戰役爆發後,在日軍的強大壓力下,重慶方麵采取多種方式要求八路軍出兵配合作戰。戰役之初,******要八路軍出兵的真實意圖是配合作戰,以利中央軍守住中條山;在戰役後期,中央軍已經開始轉移、撤退,卻仍然命令八路軍出兵,則很可能是想借機消耗八路軍實力或“從政治上打擊中*共”。
中*共確實是出兵了。隻是,基本上可以說,特意為配合中條山戰役而出兵的力度不那麼大,時間也有些遲,因此並沒有達到明顯牽製敵軍的效果。國共合作抗日,但凡事互信不足,則共事難成,雙方都不可避免地過多考慮己方的因素,力爭使本方利益最大化。
因此,中*共出兵配合作戰並沒有得到國民黨方麵的認可,加之戰報遲緩,使得重慶高層一度很“憤慨”並就此展開了一場輿論戰。而此時,發動一場規模較大的作戰行動不僅可以打破日軍囚籠,支援冀中作戰,還可以澄清“十八集團軍不配合對敵作戰’的謠言,爭得政治上的支持。正如毛ZD的電文中所說:“華北作戰應抓住要害,給敵嚴重打擊,並將戰報電文送中央社發表,用以向海外廣作宣傳,同時發社論,以影響國內外……”
此次交通大破襲有軍事、政治方麵的多重考慮,可以說是抓住時機,一舉數得。中*共宣傳文稿是這樣描述此次大破襲的:“……動員了我整個華北所有的力量,給日寇以沉重地打擊,它將給那些認為八路軍‘遊而不擊’的人一個響亮的嘴巴,它將對全國的抗日形勢產生重要的影響……”
而日軍方麵對此次大破襲確實是措手不及的,高度分散部署的兵力,使他們四處聞警,卻捉襟見肘,難以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