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2與例1-1不同之處在於:A類商品的毛利率調低了1%(成為5%),而B類、C類及D類調高了,結果大分類綜合毛利率都是10%。如果我們繼續把A類商品的毛利率再下調,則
例1-3:
分類銷售額(A)毛利率設定毛利率(B)毛利率貢獻值
(A×B=C)毛利額貢獻度
A類50%大分類指標的40%4.0%2.0%20%
B類30%大分類指標的120%12.0%3.6%36%
C類20%大分類指標的220%22.0%4.4%44%
D類0%大分類指標的220%22.0%0%0%
總計100%大分類毛利率指標10.0%10.0%100%
因此,我們可以這麼說:A、B、C類商品的毛利率審定是一門大學問。A類商品銷量大,買的人多,因此顧客對它們的價格較為敏感,需要一個星期市調一次,毛利率的控製應該在大分類指標的40%~60%左右;B類商品的銷量居次,敏感度相對較低,可以2~4周市調一次,毛利率可以稍高於大分類指標,在100%~120%左右;而C類商品的銷售量小,價格不具備敏感性,可比性較低,可以6~10周市調一次,毛利率可以定在大分類指標的200%~220%。
但是,把A類商品的毛利率定在大分類指標的40%~60%隻是一個原則,而這個原則並不是死的。如果我們在采購時,進貨價格有特別優勢,市調時也發現存在利潤空間,此時我們就必須打破以上的原則,定出比較高的毛利率。隻要保證我們的價格比目標競爭對手還便宜即可,至於應該便宜多少,並沒有定論。不過,我們可以做個實驗:
(1)把售價略微調高(1%~2%),觀察1~2周,若日均銷量沒有明顯變化,表示我們可調高價格;若日均銷量下跌20%以上,表示顧客無法接受調高後的價格。
(2)調低價格(1%~2%),若1~2周後日均銷量沒有變化,表示我們還可調回原價;若日均銷量增長20%以上,表示原來的價格是高了一點,顧客預期更低的價格。此時我們必須調低價格,並請供應商降價,以確保利潤。
3.商品差異法
A類商品每家零售商的品種及價格都差不多,但B類及C類商品則差異性較大,采購人員可以從B、C類商品與競爭對手在品牌、規格、口味、款式、顏色、材質等變數上的差異來獲取較高的毛利額。
4.毛利率監控法
(1)地區公司采購部
每日印出前一營業日毛利率低於3%和大於25%的商品清單(按采購類別),采購總監每日晨會召集采購主管開會,由他們說明原因,並擬出毛利調整計劃,包括與供應商進行二次談判,降低進價,市調後調整售價等。至於毛利率大於25%的商品,如果屬於競爭對手也賣的商品,應考慮在市調後降低價格,畢竟毛利太高的商品容易被競爭對手跟價,但如果降價後銷量增加了,毛利額反而會增加。另外,對“驚爆商品”也要控製其毛利率在2%~8%,“超平價商品”的毛利率則要控製在5%~15%。
(本章完)